来源时间为:2024-02-01
一年的辛苦,在年终的“盘点”中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工业株洲的战斗力、向心力和发展力。
2023年,株洲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特别是产业创新双驱并进,实现了“三突破”:制造业税收突破100亿元,占税收比重超40;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千亿产业增至3个;园区亩均税收突破22万元,增长17。
连破“三关”的分量有多重?知株侠梳理发现,这是在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奉上的一份株洲样本,是在全国多地高举“制造业当家”大旗,再一次将制造企业奉为圭臬的竞争加剧格局中,挺进前行开出的“株洲清单”。
勇进的背后,呈现的是怎样的发展逻辑?知株侠来理一理。
▲株洲城区一角。谭浩瀚摄
新质生产力
下好未来“先手棋”
“制造业当家”,不是喊喊口号就行,当的什么家、怎么当?株洲有自己的考量。
直面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过去一年来,株洲搭建制造名城运行监测和企业服务平台,尽最大可能“还原”和“透视”最新的城市经济运行规律及现状,精准发力优存量、扩增量、稳变量,坚决扛起全省工业“稳增长”重点市州的发展重担。
紧盯“3 3 2”现代产业体系,株洲继续做强第一个“3”,即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产业。
这三大优势产业,集聚的是全市最具优势的龙头企业,摇动着左右株洲经济势能的最大变量。但发展的“根子”在株洲,布局新产业、落子大项目的“号子”还在“头部”。
▲“中国造”轻轨列车。株机公司供图
发展的事情交给企业,把阻滞的难题带回政府。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前往国家部委、央企总部、省级相关部门沟通对接,畅通经济发展的决策通道,拓展高精尖产业在株布局空间,加密央地沟通频率,提级在株央企的市级甚至省级分量,携手打造央地合作新典范。
知株侠看到,在这一轮“顶层决策”的带动和影响下,去年以来,株洲产业经济的影响力和发展势能猛增。
中国中车旗下永磁产业板块落“桩”株洲,加速央地联合打造国内外永磁动力技术策源地;风电产业极具竞争优势,株洲已成为全国风力发电装备核心产品布局最全的城市;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中国钨工业发展高峰论坛、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等一批全国性盛会持续为株洲新质生产力加持能量;在中国中车轨道交通装备与清洁能源装备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中国中车与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给予株洲更大支撑……
向上,打开发展的“天花板”,向下,打通阻碍发展的痛点难点。针对用能、物流等降本增效的重点环节发力优化,用更精准的服务、更有力的政策,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龙头”动力足,“龙身”“龙尾”舞起来。去年,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7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3个,均居全省第2,创下近年来最好成绩。
连破“三关”的背后,有着“三提升”的数据佐证:去年,全市经营主体增至48.28万户,增长14.65;工业用电量增速5.1,排全省第3;大工业申请用电报装305户,99.13万千瓦,分别增长30.2,133.9。
▲航展现场,山河SA60L“阿若拉”飞机。企业供图
赋能升级
稳住产业生态底盘
新能源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大有可为。
过去的一年,株洲新能源产业风生水起,惊喜不断。
由时代新材与中车株洲所联合研发的“海风1号”大型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助力中国中车海上风电实现“从0到1”的新突破;面向深远海,中车株洲电机公司研发的国内功率等级最大10MW高速永磁发电机问世;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发布的“无人值守”风电场解决方案,实现了“数字化”到“智能化”跨越,降低人工成本50以上;中车新能源乘用车电驱累计量产突破百万台大关……
根植本土的株洲新能源产业链,起步早、发展快、链条完整,包括风、光、储、氢、新能源汽车、电力等多板块。2023年,全市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链一举突破千亿产值大关。
优质的产业集群生态,一直是株洲工业经济稳定向上的发展密码。
进入先进制造业“国家队”后,株洲市正在举全力推动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加快向世界级跃升。仅去年,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就获评中国百强产业集群,醴陵陶瓷产业获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先进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产业入围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连起步未久的北斗产业,也已集聚发展之势突破30亿元规模,让“天上星星参北斗,北斗园区看株洲”成为株洲产业新名片。
去年3月21日,李强总理履新调研首站选择株洲,充分肯定株洲的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的同时,也勉励株洲“产业集群很有特色,要争做国家级、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瞄准国家级、世界级,朝向数智化、绿色化,株洲加速补齐产业集群短板,孕育更优产业生态。
开展“智赋万企”行动,数智赋能,推动制造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配强数字底座,全市已新建5G基站2018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21个,重点场所5G网络实现深度全覆盖。数智增效,全市新增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12个,省级智能制造企业87家、智能制造工位830个、“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5家、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均居全省第2。全省首家工业软件园——天元工业软件园建成运营,华为国内首个工业软件云工程应用创新中心等一批项目签约入驻,发力补齐工业软件发展短板。
聚焦“卡脖子”领域,支持技术攻关,一批株洲企业积极“揭榜挂帅”,瞄准前沿领域、关键环节,担重任,寻突破,在多个新技术新产品攻关方向上,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集链成群的发展模式,群策群力的生态氛围,让株洲产业集群实力和知名度都大大提升。
在知株侠看来,只要持续发挥“厂所结合”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精准把握株洲企业创新主体的鲜明特点和成果转化规律,主动搭建技术成果转化裂变舞台,跨越技术转移难关,不调频道、不换镜头,株洲制造就能不断续写“无中生有”的传奇、“新题大作”的精彩,株洲“千亿俱乐部”也将持续并且加速增容。
▲株硬集团型材分公司混合料生产线。企业供图
唯“质”论成败
令寸土生寸金
当产业园区逐步从以往的“增量扩张”朝“存量挖掘”方向转换发展动能,作为经济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园区加快闲置土地、厂房清查处置盘活,让“沉睡”资产“活”起来,是优化发展空间、缓解用地紧张矛盾、降低债务风险水平的必由之路。
为有限资源寻求配置最优解。深度参考沿海发达地区及长沙先进经验,株洲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从唯“量”论英雄,转向唯“质”论成败,用亩均产值和税收热力图查找问题,摸清“家底”,找准切口,盘活低效工业用地,转“低效存量”为“发展增量”,打造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环境好“五好”园区。
成功引进江西鼎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整体收购后,炎陵高新区成功盘活亏损企业的存量资产,扩能再建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提高土地利用率,石峰区为经营不善企业闲置10余年的“沉睡”土地,找到了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新出路,精准配套园区优势产业;反复沟通已供地未开工企业实际需求,醴陵经开区有价回收企业闲置用地,引入新企业新项目,最大限度提高企业项目建设效率……
“寸土生寸金”。2022年至今,全市园区共处置盘活批而未供、闲置、低效“三类用地”1.43万亩,总任务完成89。
盘活土地资源,引好新生动能。仅用152天即完成建设,拉通从拉晶、切片到电池及组件光伏全产业链产线,三一硅能5GW株洲基地,不仅是当年株洲新开工单体投资额最大项目,更创下了株洲产业项目从建设到投产的新速度。
过去的一年,株洲坚持用“泛投资机构”思路“改造”园区力量,促成园区向“会算账、善经营、能赚钱”的泛投资机构转型,选强配精园区改革发展“主力军”,市场化思维筛选企业和项目。一年来,全市园区新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70个,项目招引、裂变等均取得新成效。
一座城市的持续发展,从一个高度奔向另一个高度,背后必然有着长久的积累与铺垫。知株侠相信,一以贯之脚踏实地,始终如一坚持,及时看到问题、解决问题,将会让株洲接连不断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的优异成绩单。(记者/高晓燕通讯员/易汝青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