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百姓生活 > 正文

总量翻番成就斐然

发布日期:2016/5/14 10:16:03 浏览:2171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先导、产业转型、城镇带动、民生优先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以加快实施重点工程为重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建设成效显著,民生保障能力增强,建设成就硕果累累。

一、投资成就

(一)投资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奋力打造株洲经济发展升级版,着力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成就斐然。2011年以来,是株洲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

1.规模跨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发挥投资对经济稳增长的作用,加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实现新的跨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849亿元,201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50.5亿元,2013年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05.3亿元,2015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81.4亿元。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接近“十一五”时期的投资总和,是2010年的2.7倍。

2.总量实现翻番。“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523.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是1949年到2010年61年投资总和的2.5倍。投资总量实现了五年翻番。株洲投资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由2010年的8.2上升到2015年的8.4,提升0.2个百分点。

3.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十二五”时期,在经济步入新常态,全国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株洲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前三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11-2013年分别增长35.6、35.5、30.8。2014年增长22,2015年增长18.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28.4,高出全国、全省11.4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株洲投资增速较高、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时期。

株洲投资

(二)投资结构改善

“十二五”时期,在全市基础设施、民生及社会事业投资高速增长带动下,第三产业投资得到长足发展,比重提升。第一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48.9亿元,年均增长81.3;第二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885.7亿元,年均增长27.2;第三产业累计完成投资3488.7亿元,年均增长28.4。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时期的2:51.9:46.1调整到“十二五”时期的2:51.6:46.4。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稳定、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态势。

株洲投资

(三)投资主体多元格局初步形成

五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株政发[2014]15号)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随着投资领域的大力开放,投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非公经济投资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非公经济投资5143.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3倍,年均增长28.8,高出全市投资增幅0.4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68.4。非公经济投资持续活跃,不仅成为拉动株洲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也对改善株洲投资结构,提升自主投资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国有经济投资占主导地位。2011年以来,株洲市国有经济投资占比保持在30左右,投资总量持续大幅增长。“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国有投资2286.8亿元,年均增长30.6,国有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株洲投资

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新格局,非国有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比重大幅提升,自2007年以来,株洲市个体私营经济投资比重超过国有经济,逐年上升,至2009年,个体私营经济投资的比重达到了50。“十二五”时期,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占全市比重一直高于国有经济,并保持在40左右。

株洲投资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围绕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深入打好城市提质攻坚战,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全市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55.5提高到62。城镇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112平方公里扩大到138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面积由“十一五”末的255平方公里扩大到337平方公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6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8倍,年均增长31.7,占全市投资的23.5,比“十一五”时期提高2.7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已逐步构建,区域道路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网络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株洲投资

一是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144.5亿元,年均增长27.6。炎睦、分炎、岳汝、垄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衡茶吉铁路、沪昆高铁投入运营,形成了“四纵三横”交通新格局,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铁路”,市域2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2700公里,其中新建1345公里,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城际铁路及5个站场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投资增长带领全市城市功能品质全方位提升。

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1237.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4倍,年均增长36.6,占全市投资的16.5,比“十一五”时期提高6.4个百分点。云龙新城、武广新城、栗雨新城和新马新城等项目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神农城、河西湘江风光带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拉开了城市框架,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五)民生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十二五”时期,全市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努力建设幸福株洲,每年持续开展“民生工程”,推动民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民生基础建设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全市教卫文体娱乐行业累计完成投资32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5倍,占固定资产投资4.4,比“十一五”时期提升1.8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强市建设迈出可喜步伐。“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教育投资170.8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4.4倍,年均增长34.5。在全省率先实现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一所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市二中搬进新校址办学,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职教园签约入园职业院校10所。

文体娱乐事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文体娱乐投资99.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8.6倍,年均增长41.4,一批公共文体设施建成投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全面完成,“三馆三中心”加快建设。

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市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累计投入57.5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6倍,年均增长26.6。市中心医院、市二医院门诊综合楼、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改扩建等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正式挂牌运营。株洲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二是生态环保投资明显加强。“十二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累计投入165.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9倍,年均增长31.5。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取得重要进展。城乡环境大为改观。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2015年达到281天。

(六)重点项目建设成就斐然。“十二五”时期,株洲市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战略,依托“项目攻坚年”活动,加快推进轨道交通产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服饰产业、陶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加快高端服务业项目推进,在保持投资稳步发展的同时全力推动株洲产业类大项目迈向中高端。“十二五”时期,全市重点工程建设成就斐然。重点项目建设规模从“十一五”末的年投资160.4亿元,到2015年的493.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916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平均规模为2.2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扩大0.5亿元。五年来,中车时代电气IGBT项目、北汽株洲基地、醴陵旗滨玻璃、中航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旭日陶瓷、海纳川株洲零部件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为产业加速发展增添了后劲。随着神农谷、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等旅游项目建成开放,接待能力提升,来株旅游人数增多,促进了经济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