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百姓生活 > 正文

扎实推进两型改革打造株洲产业发展“升级版”

发布日期:2016/5/20 15:06:35 浏览:1250

株洲市芦淞区五里墩乡山河智能航空产业基地,各种类型的飞机一字排开。汪成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磁浮列车生产线。

湖南日报记者赵持摄北汽股份株洲分公司自主品牌经济型轿车生产线。湖南日报记者张京明摄

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8月,株洲市委适时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总战略。近年来,株洲坚持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在攻坚克难中前行,在改革探索中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和强劲来势。由一个资源要素外流的城市变成了“全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由一个“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变成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地实现了从一个重工业城市蝶变成一个天蓝、水碧、山绿、城美的现代生态宜居之城。

1致力构建高端化、两型化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在实践中,株洲市突出两型产业发展。以发展两型产业为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稳定发展现代农业,致力构建高端化、两型化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传统产业向两型产业升级。抓住两型改革契机,坚持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转方式、调结构,治污染、降能耗,推进产业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升级。一手抓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一手抓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0,增长17.7。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新型陶瓷材料、复合新材料4个特色产业园获“省级特色产业园”称号。株洲连续7年荣获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考核一等奖。

“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升级。立足“五城四基地”(轨道交通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陶瓷城;中药现代化和健康食品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基地),依靠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双核引擎,在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推行智能化改造,推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助推“株洲制造”向“株洲智造”转型升级。株洲是国内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电动客车研制基地,其高端轨道交通装备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2015年,中车株洲所轨道车辆核心部件智能制造工厂建设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项目。

“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升级。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要求,坚持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大板块”并重,大力建设“中国动力谷”科技创新集聚区、“神农绿轴”文化体育集聚区、湘江风光带旅游休闲商业集聚区等9大集聚工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互联网与服务业、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深度融合,助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把株洲建设成为中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二五”时期,株洲服务业年均增长11.9,与同期GDP保持相同增幅。

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升级。坚持土地经营集约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坚持农业作业专业化、现代技术普及化,走出了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不拘一格打造“两型”园区发展新模式

在探索中,株洲市加快两型示范建设。在两型改革和产业发展上不拘一格、不落俗套,鼓励改革创新,探索差异发展,初步形成了云龙、天易(株洲)、清水塘(石峰)“两型”园区发展新模式。

云龙示范片区——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在产业发展上突出绿色低碳,集中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引进和启动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职教大学城、云峰湖国际度假区等47个项目,建成了全省第一个一站式企业总部园。在环境保护上突出生态友好,坚持“宜山则山,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城则城”原则,综合治理龙母河,建设55公里城乡绿道,建成了全省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云发中心,新建建筑实现了星级绿色建筑全覆盖。在管理开发上突出集约节约,实行大部制,7个职能部门承担一级政府的全部职能和多项市级经济行政管理权限;实施“2号公章”制,按照“授全权、负全责”的原则,行使市发改委等10个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权。2013年,云龙示范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规划2020年全面建成。

天易(株洲)示范片区——打造中国动力谷。推动两型产业集聚化发展,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配件、新能源、节能环保等6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北汽株洲基地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和以风电整机制造为龙头的风电产业集群。推动招商从引资向选资转变,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规模服从创新,效益服从两型”原则,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三链融合”,严格环保审批,杜绝“三高”企业进区,引进和开工建设了神农城、风电产业园等一批两型项目,引导动力产业集群化、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按照“生态、生活、生产相协调”理念,创造了“栗雨休闲谷”两型园区开发新模式,天易(株洲)示范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湖南省十大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2015年,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正式开园,中国动力谷已经成为株洲产业振兴主阵地、转型升级主引擎、城市形象新名片。

清水塘(石峰)示范片区——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峰区清水塘和田心两个工业板块,是我国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缩影。以全国城区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循环经济试点、两型改革试验和湖南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为契机,做好传统产业退出、污染场地修复、替代产业发展三篇文章,对清水塘老工业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2018年将基本完成企业搬迁,2022年清水塘老工业区将改造成为“生态新城的典范,产业转型的样板”。抓住田心地区国家轨道交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聚集发展试点的战略机遇,加快田心高科园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科技城,力求将田心片区打造成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以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为载体,依托发展农业观光、休闲运动、宗教朝觐、工业文明展示等旅游项目,培育了“五色九郎”(红色革命文化、金色乡野度假、白色生态宜居、墨色悟禅养生、绿色创意运动)都市休闲品牌,用城乡统筹方式将九郎山森林公园打造成为清水塘工业区和田心工业区的“后花园”。2015年,株洲石峰区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湖南省两个入选城区之一。

3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发展新路

在两型城市创建中,株洲市提出了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定位,通过新型城市化带动产业集群、现代物流、城乡统筹、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发展新路。

集中打赢“生态保卫战”。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深入推进环境生态化。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和“三个基本”(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拆除城区烟囱、基本解决城区污水直排湘江)行动,精准治污,大力拆除烟囱、净化空气、处理污水、变性土壤、清洁能源。2013年以来,共拆除烟囱83根,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19个,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退出461家,市域全覆盖建设了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设施,湘江水质持续保持Ⅲ类标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科学治霾,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按新标准达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城市绿荫行动,政府带头拆围透绿、见缝插绿,大力植树造林种草,城市“颜值”进一步提高,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6,森林覆盖率达到61.85。2012年、2014年,株洲两度摘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同治”。树立全域株洲理念,在全市开展以“四清三基两统一化”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环境同治,将治理农村环境与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建立“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分级投入、定期考核”的治理机制,全力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法治化。城市管理全天候“整洁有序、绿色靓丽”,所辖的5个县中有3个县城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1个县城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攸县模式”得到国务院的肯定和推介。同时,精心培育宜居乡村景观,大力推进以发展之美、生活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为主要内容的“五美”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已有22个村获得省级“新农村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荣誉称号。2015年,株洲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城镇化率达62,排名全省第二。

大力建设“智慧株洲”。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应用,全力建设“智慧株洲”。创新城市信息化管理机制。2009年,株洲投入3600万元建设覆盖全市中心城区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了全国第一个将3G现代通信技术融入数字城管,第一次将视频实时监控技术融入GPS系统运用。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将株洲市区分为116个责任网格,配置信息采集员155名,高效监管、高速处置、高质量考评,株洲城市管理水平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建设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完善了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形成了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监控体系,数字化水平居全国一流。建立市场化管理机制。将街道保洁、小区绿化等推向市场,实行公司化运作,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株洲的美誉度,株洲城市管理经验辐射全国。

4培育两型文化、动员全民参与

株洲市注重两型文化培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新理念。坚持把动员全民参与、培育两型文化贯穿两型社会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全力推动两型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广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助推产业的提质升级。

建立健全两型素质教育体系。积极做好两型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两型知识和典型,面向全国征集“两型歌曲”,举办全市性两型文艺节目汇演,制作播放14类两型创建教学片,借助艺术形式和现代传播技术培育两型文化。加强两型学习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设两型课程,在市区中小学普及两型课本,市直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举办两型改革报告会,让两型理念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文化自觉。广泛开展主题活动。组建两型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守护湘江”、节能减排宣传等主题活动,引导全民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全面开展两型集成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两型示范创建。在全市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企业等14个领域开展两型示范创建活动,实现创建领域全覆盖,形成了有标准、有队伍、有行动、有评价、有成效的工作机制。重点推进两型片区建设。各县市区规划建设了两型综合示范片区,集成“节能节水产品、清洁能源、保温环保建材、绿色出行、环保袋、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绿化美化、志愿者队伍、两型文化”等两型元素进入片区,在全省率先形成由“栽盆景到建花园”的示范创建经验模式。全域开展特色基层创建,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基础自主开展创建活动,实现由点到面、由单一到建成升级,做到“全元素进入、全单位覆盖、全员参与”。

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创造低碳生活条件。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跻身全国“公交都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市民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出行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