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旅游景点 > 正文

绿意醉人城乡美

发布日期:2016/10/25 16:25:37 浏览:1666

这是一片被绿色浸润的土地,天蓝地绿空气新,每一位到过株洲的人都啧啧称赞。

这是一座被森林拥抱的城市,绿水青山城乡美,舒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的秀美画卷。

走进今日株洲,扑面而来的是蓬勃的新绿——

行驶在株洲大道,两侧绿树如盖,花草、灌木和绿色立体景观相映成趣,取代单调的树荫,仿佛置身于一条鸟语花香的生态长廊;

漫步在湘江风光带,映入眼帘的是宛如巨龙的绿树林带,一片片生态湿地,伴随着被风吹过起伏的芦苇荡,和滔滔不息的湘江流水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阵阵清新的河风吹过,带来了花草芳香的清晰空气,男女老少、对对情侣在绿荫间谈笑呢喃,幸福洋溢;

置身华南地区的第一大文化广场——神农城广场,喷泉、乔木、花丛、绿地以巨型炎帝塑像为中心层层环绕,人类文明与自然景观在这里庄严交融,诉说着这座神农之城的前世今生……

四时花开各异,举目满眼葱郁。从中心城区到边远乡村,从崇山峻岭到平畴沃野,处处树木葱茏,花果飘香,汇聚成绿色海洋。

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一系列工作的推动下,醉人的绿意犹如串串音符,在株洲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曲动人乐章。

第一乐章:以绿为美打造“生态宜居株洲”

初夏时节,骄阳似火。然而,走进株洲,却是天清气爽。举目远望,满眼青翠,醉人的绿意,在湘水蜿蜒中,浸润、流转;流连城乡,步移景换,美妙的绿韵,在举手投足间,流淌、升腾。

森林进城,城拥森林。在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映衬下,“工业绿洲”——株洲更加生机盎然,令人神往。

然而今天的株洲,并非天生丽质,工业的繁荣曾让她一度陷入生态危机。

2004年,株洲连续两年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名单”,因城区工业污染严重,株洲戴上“黑帽子”。

“追求发展,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孜孜以求,推动“生态宜居株洲”建设。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对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株洲对绿色发展的理念更加笃定。

根据国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需要为全国铺开“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作为建设中的重要一极,这对株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委书记贺安杰,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在相关会议上多次表示。

推行绿色新政,实现绿色发展。面对挑战,我市走上了从“高碳”向“低碳”、从“黑色”向“绿色”、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之路,向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进发。

在此推动下,我市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荣誉称号。

第二乐章:科学决策推动森林城市创建

当人们认为,在收获众多绿色荣誉之后,快速奔跑的株洲会放缓脚步之时,株洲却再次冲刺,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

有人不禁会问,株洲为何还要“创森”?

“‘创森’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株洲,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四个株洲’,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关键要素。”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典维做出了明确解答,“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创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绿化”到“生态化”,株洲渴望通过“创森”登上新的高度。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创森”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之中。

从提出想法到摸底、部署,再到调研、学习,我市做足了准备工作。2012年2月,我市郑重地提交了创建申请。

大幕拉开,“创森”工作快速推进。

2012年3月,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森”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市创建办,便于统筹协调。

2012年4月,我市正式拿到“创森”的入场券。同年,“创森”纲领性的文件《湖南株洲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规划》的出炉为株洲‘创森’制定了发展方向,通过全城共创,株洲将打造成为‘工业绿洲、神农福地、美丽新城’。”市林业局局长夏昌武介绍到。

在《规划》的指引下,全市上下掀起了一个个“创森”热潮。

2013年,芦淞区投入450万元对30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荷塘区完成新造林950亩,封山育林7960亩,中幼林抚育3900亩;云龙示范区完成道路、水岸绿化面积150多万平方米;茶陵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对县城道路改造和绿化提质工作;攸县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千亩公园建设;醴陵市对全域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株洲县打造了5个绿化广场……

2012年至2014年,我市已投入各类资金31亿余元,完成新造林65.56万亩,建成市级绿色村庄(社区)887个,市区69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

市林业局副局长言新明表示,通过“创森”推动,我市的各条道路变成了林荫长廊,山头变成了生态公园,小区变成了园林庭院,近郊变成了森林屏障,远郊变成了秀美山川。展现出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新貌。

第三乐章:创新机制“创森”活力持续释放

“钱从哪儿来?树往哪儿栽?”这是我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根据市林业局公布的数据,仅2012年该局就以创建为契机,投入林业建设资金2.2亿元。但这对于实现“创森”的宏伟目标而言,还相差甚远。

如何“集聚”资金流、人流、物流,撑起株洲“创森”“底气”?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是几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市的大事,需要各方面的保障支持,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机制,全面推动‘创森’。”在市主要领导的科学决策下,我市大胆创新机制,开辟五大资金来源,保障创建投入。

车依轨走,人伴制行。通过政府支持、项目保障、金融助力、业主出资、社会参与,共为创建工作筹措资金31亿余元,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创森”工作的开展。

“出门见绿,生态宜居。”这是市林业局局长夏昌武对心目中未来株洲的描述。针对城区建筑林立、人口密集的特点,市林业局巧妙规划绿化空间发展布局,以项目建设为总揽,通过规划建绿、治污还绿、就地增绿、拆墙透绿等一系列措施,为城市编起了一张“绿网”,绿地镶上了“宝石”,建筑披上了“绿衣”,真正可见“绿意融融”、“春色满城”,有效提高了城市整体“三维绿量”。

“连续五六年,株洲农村宜林地造林规模每年保持在22万亩以上。其中,非公造林占到了60。”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夏昌武言语中透着自豪。保持这一发展速度的关键,在于我市对造林机制的大胆创新。

近年来,我市结合林改成果,推行造林机制社会化,通过鼓励大户造林、公司造林、联营造林和农村专业合作社造林,解决造林规模不大、资金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让座座青山连绵不绝。

“在政策上,我们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对造林企业和大户倾斜。”站在“松本林业”湿地松基地中,一块标有“国家抚育试点项目”的牌子前,醴陵市林业局副局长谭书良说:“松本林业的这块基地第一年就享受到了每亩300元的造林补贴,现在列入试点项目,每年还可享受每亩100元的抚育补贴。”

在政策的引导下,社会造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市公司造林、大户造林遍地开花,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全市造林绿化的中坚力量。

据统计,我市近年涌现出的造林公司、造林大户多达1256户,累计宜林地造林面积达72.3万亩。

第四乐章:绿满全城全民共享“创森”成果

我市始终将“创森”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为全市人民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和谐的发展环境和秀美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如今的株洲因绿而活,因绿而兴,因绿而名,“创森”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显现。森林拥抱城市,城市融入森林,株洲城市环境从绿化向生态提升。

徜徉于我市城区,街道广场绿荫蔽空,休闲绿地星罗棋布,庭院小区鸟语花香。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石峰公园等地人头攒动,笑语喧哗,市民们在绿色生态的世界里休闲健身,尽情享受。

“现今株洲的最大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生态、宜居。推窗见绿,抬头见绿,处处是绿,绿色覆盖着株洲…&

[1] [2] [3]  下一页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