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1-15
开年首部爆款电视剧《繁花》,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上海滩的一段商战。
引发人们热议的,除了故事情节和演员表现,还有改革开放后首代股民、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等诸多历史碎片。
就在《繁花》收官当天,1月9日,湖南省工信厅公布的一份文件《湖南省纺织服装行业重点品牌培育办法》,让人勾起湖南与纺织服装产业的点点往事。
棉与麻织就的荣光
辛追夫人可能没想到,她曾拥有过的一种制衣材料,将见证脚下这片土地的辉煌。
它,就是苎麻。
作为我国苎麻生产的集中区域之一,湖南苎麻产量一度占全国60份额。我国第一家现代苎麻纺织企业亦建于湖南。
在那个国内棉花短缺的年代,1959年,朱德曾在株洲苎麻纺织厂题下人民的期许:“为人民纺织最美丽的花布。”
湖南没有辜负这份期许。
原计划引进的日本设备试车失败后,工人们在没有大型加工设备的条件下,仅用锉刀加工,硬是造出了符合投产要求的机器。
1986年,由株洲苎麻纺织厂改名的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已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苎麻纺织企业,产品获得国家质量评比金质奖。
该厂打造的“雪松牌”产品获评驰名商标。
(2005年,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完成改制重组,新成立湖南华升株洲雪松有限公司)
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上的一个字,还带出了另一个为湖南带来荣光的原料——棉。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上的“棉”字)
宋末元初,湖南已广泛种植棉花,棉纺手工业极为活跃。
洞庭湖区域曾是湖南棉花种植重地。像华容县,如今常年种植面积达40万亩以上,是湖南最大、全国第三的产棉大县。
湖南的棉纺织传奇,则是在长沙写下。
1912年,面对外国商品倾销的境况,长沙申请创办“经华纱厂”——这个名字,现在可能少有人知,但该厂后来改的名字“裕湘纱厂”,就鼎鼎有名了。
该厂生产的“君山”“岳麓”两大品牌商品广销国内。
抗日战争期间,裕湘纱厂承担军布生产重任。仅1941年一年,就为部队生产棉纱6000件、棉布7万匹。
1943年,裕湘纱厂员工为抗战捐献飞机15架,后来又提供军布300余万匹。
1944年,时任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总司令薛岳,在湖南省行政会议上作报告表示:“湖南对国家贡献居全国之冠,每年除供给军棉7万担,军布300万匹,军粮1000万担外……”
与会者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
(裕湘纱厂,其雄壮高大的大门多年来一直屹立江边)
风起云涌的湖南潮牌
棉与麻,在湖湘大地上交织,织就了湖南纺织服装品牌的腾飞。
改革开放后,“金爽”“益鑫泰”“洞庭”等一批湖南知名纺织服装品牌涌现,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有湖南人去上海做生意,特地带回几双“洋气”袜子。回来一看,结果是益阳产的。
一句“益鑫泰服饰,中国人面子”,更让湖南服装成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选定的制式衬衫。
“益鑫泰”让湖南人挣足面子的同时,一个诞生于长沙的服装品牌,也加入到市场的风起云涌之中。
对长沙人来说,它的名字耳熟能详——“忘不了”。
1984年春天,宁乡一个名叫罗美元的女裁缝加入创业大潮,在望城乔口经营服装厂,生产的内衣、帽服等小商品销得红红火火。
20世纪90年代,她注册了“忘不了”品牌,此后又率先建成服饰科技发展园,与中国最权威的服装高校——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签订产学科技项目合作协议,以高校资源、高新技术引领企业全面发展。
当时,中国品牌衬衫市场正打得火热。既然衬衫需求量这么大,那西裤的需求量会少吗?罗美元迅速反应,很快推出具有“忘不了”品牌风格的男女西裤产品,同时,她摒弃以往的寄销模式,主动到各大商场设柜自主经营,或与加盟商合作开店。
“忘不了”西裤很快风靡。
模仿“忘不了模式”办厂做裤装、打品牌的湖南人多了起来。
一时之间,319国道上形成一条具有时尚特色的产业走廊。迅速崛起的“湖南裤装”成了中国服装界另一道靓丽风景。
同在长沙宁乡,1989年,罗文亮辞去长宁化工厂副厂长职务,率领8名员工,以8台自带的缝纫机,在50平方米厂房建起服装厂,成为宁乡第4家民营企业。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正式注册“圣得西”商标,以防盗西裤为主打产品,迅速占领裤装市场。
1997年,“圣得西”成为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首家赞助商,由此家喻户晓。
(“圣得西”宣传图)
在湖南,这样的服装品牌传奇还有不少:
入选“全国十大西服品牌”的娄底“波月”;
入选“中国校服十大品牌”的长沙“派意特”;
从“中国职业服装名镇”醴陵船湾镇走出的“韶峰”“新姿”“国盛”……
(醴陵职业服装展示对接会)
借着发达的纺织产业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株洲更是成为中南地区服装贸易重镇。
以株洲芦淞服装大市场为核心,华丽、中国城、金都等市场相继出现,专业市场达到38个。
无数商贩拉着一车车批发来的衣裤,穿梭在服装批发市场和火车站之间。当时,株洲芦淞区创下“常住人口仅29万人,流动人口却达10万人”的辉煌。
以至于,株洲人和外地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买衣服:“听说你们那里衣服特别便宜。”
生意越做越好,株洲人不满足仅充当中转站。他们开起了大大小小的服装厂,尤以裤装居多。
但尴尬随之来了:没品牌,没名气,本土产的衣服,下线后要先运到广东,贴上人家的牌子才卖得出去。
怎么解决这一窘境?
株洲本土服装品牌不断涌现。到2018年,仅芦淞区就有本土品牌1000余个,号称——
在中国,每卖出4条女裤,就有1条产自这里。
(株洲芦淞区服装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