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下设单位 > 正文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

发布日期:2023/8/15 10:24:04 浏览:2531

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为基础,打造功能全、人员全、资源全、覆盖全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全,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础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员全,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资源全,确保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电子阅报屏等可用资源丰富,实现定期更新;覆盖全,10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且独立设置,70的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广场,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完成全民健身路径120套,农民健身工程150套,实现全民健身全覆盖。通过一系列基层文体设施建设,打造城区10分钟、农村20分钟文体活动圈,使广大群众方便、快捷享受文体设施资源。

(二)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落实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方式、渠道,明确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市民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实现全市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人口比例45以上。

1.实施文化精品带动工程。动员专业和社会两个力量,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国家深刻变化、反映时代改革发展、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提高株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按照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制定出台重点题材创作、地方戏曲振兴等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3-5个重点剧目、5-10件音乐精品、10-20件美术摄影书法优秀作品,力争冲击省五个一工程奖、田汉剧目大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重点奖项,实现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等剧种齐头并进,美术、书法、文学、音乐、舞蹈、小品等艺术门类竞相争艳。各县市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向重点题材、重点项目、重大活动倾斜,推出1-2个艺术质量上乘、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2.实施品牌活动培育工程。以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和民间文化为切入点,挖掘株洲特有的文化品质,打造出响亮的文化品牌,做到“更大众”、“更精品”,让人民群众“更幸福”。依托神农大剧院、湘东剧场、东都周末剧场、城市各大文化广场和影院等固定场所,推出株洲艺术节、株洲合唱节、全民健身节、公益电影展映月、欢乐潇湘·欢乐株洲大型群众文化演出等活动,打造“唱响株洲”、“影动株洲”品牌。依托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开展株洲读书月、湘江边的旧书摊、神农大讲坛、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出季等活动,打造“书香株洲”、“诗画株洲”品牌。依托市博物馆,婚俗博物馆、抗战纪念馆、农运纪念馆、秋瑾纪念馆、陶瓷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15个主题博物馆,建立博物馆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打造“传承株洲”品牌。依托“乡村大舞台”和“社区大舞台”两张名片,统筹整合市县两级文化资源,举办周周乐、文化演出季、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调动业余文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市民知晓率和参与率。

3.实施“一县一区一品”工程。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品”的原则,着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文化魅力、民族特点的特色城镇。炎陵县打造“炎帝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炎陵客家山歌节、瑶族盘王节等特色活动,弘扬和传播炎帝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茶陵县打造“红色茶陵文化”品牌,办好“文化大赶集”、“茶陵红色文化旅游节”、“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攸县打造“攸州文化”品牌,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汇演、民俗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醴陵市打造“陶瓷文化”品牌,以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陶瓷博物馆为基础,做大做强陶瓷文化。株洲县打造“乡村休闲文化”品牌,利用城郊县的地理位置优势,建设长株潭旅游休闲“后花园”。天元区打造“演艺娱乐文化”品牌,做好神农湖水秀情景演出。芦淞区打造“服饰文化”品牌,依托少儿创意产业园、芦淞服饰名品城开展服饰创意设计大赛、高峰论坛等活动。荷塘区打造“孝文化”品牌,建设“一塔一庙一墓一馆”文化景观区。石峰区打造“工业文化”品牌,依托市工业文化博物馆建设,推进工业文明发展。云龙示范区打造“动漫创意文化”品牌,以动漫、影视、出版等为主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启动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开展神农大讲坛、演艺惠民·送戏下乡、高雅艺术巡演、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每年组织100场公益讲座、1000场文艺演出、20000场电影进村(社区)。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4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继续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促进城乡文化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开展定时、定点、定线路的常态化流动服务,市图书馆服务次数每年不少于45次,覆盖全市四区。市群艺馆流动演出每年不少于12场;美术馆、博物馆每年举办流动展览不少于10个。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会、享受得到”的文化实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戏、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参加文体活动的基本权益。

5.实施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南,继续做好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市图书馆实行夜间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2小时,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和24小时智能书屋全天候开放,填补市民晚上借阅的空白。开通“e线送书”服务,按照“互联网 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读者网上选书,图书馆网上付款购书、寄书,读者足不出户收书、看书。做强做实图书、信息、少儿、公益讲座等各项服务品牌。市群艺馆、美术馆、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开展活动。

同时,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横向做到:系统内开展馆际合作,推进本地区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系统外整合市内大型企业、高校等资源,建立图书馆联盟,完善奖补政策,实现图书通借通还。纵向做到:市图书馆、群艺馆为中心馆,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为分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党建帮扶点为基层服务点,形成网络,实现市县乡村资源共享,全城通借通还。丰富图书馆藏资源,提高人均藏书量,到2017年,确保人均占有藏书0.85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8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5册以上,人均到馆0.4次以上。

6.实施文化服务畅通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集中实施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让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群体享受优质、畅通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推出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科普、全民普法、全民体育健身“五个普及”,不断改善文化民生,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公共文化设施设置要充分考虑特殊群体需求,新增市少儿图书馆,市县两级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盲文阅读设备和文献,设置专用电脑设备,方便盲人上网。各县市区图书馆设立少儿阅览区,文化馆设立少儿艺术培训室。继续组织开展“戏剧讲座进校园”、“城市书吧”、“工棚书屋”等活动,切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创新,延伸公共服务触角。探索“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提升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的数字化水平,建设公共文体服务平台。

1.加快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结合“智慧株洲”等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依托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与网络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专业化的图书情报人员队伍优势,建设株洲数字资讯中心,为市民提供即时资讯、信息检索咨询、市民学习教育资源整合推送等服务;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专题信息、媒体信息服务。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公共图书馆建设3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市级文化馆和博物馆分别建设2个以上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25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3TB。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配备数字文化设备,具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固定上网终端、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服务产品,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数字服务资源。

2.打造文体服务平台。开设《文化株洲》微信公众号,实施公共服务“文体通”项目建设,打造文化、体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态体系,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观影、阅读、健身等公共文化活动的查阅、预定等服务,大幅提升全民健身、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整合门户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大力提升群众使用各类公共文体设施、参与公共文体活动的及时性、便利性,实现市域范围内文化共建共享。同时,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文化场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制定株洲市文化电子地图。加快实现全市以县域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统一网点布局、统一资源建设、统一上挂下派、统一服务规范、统一数字平台、统一绩效评估”,着力运用数字网络技术提高运行效能。

(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人才兴文,实施人才“倍增”计划,重点壮大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业余文化骨干、志愿者三种力量,出名人、办名团、有名队、产名作。

1.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本队伍。制定文化名家申报评选方案,每年评选文化名家10名,并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文化名家进行扶持。同时建立文化名家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大力引导和培育发展文化产业经营、文化活动策划、文化创意设计咨询人才队伍。加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确保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75,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业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5,乡镇(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