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下设单位 > 正文

【株洲日报】跨越江河,上善若水

发布日期:2021/6/16 5:26:00 浏览:2524

来源时间为:2021-03-23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文章

总阅读

评论

1

株洲日报】跨越江河,上善若水——写在第29届“世界水日”和第34届“中国水周”之际

2021-03-2318:06

来源:

(来源:茶陵发布)

原标题:【株洲日报】跨越江河,上善若水——写在第29届“世界水日”和第34届“中国水周”之际

宏大的历史诗篇,总是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00年前,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此“一船红天下,万众跟党走”。这源头活水,孕育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

人类的发展要依靠水,社会的前进需要水,城市的兴衰更离不开水。一座城市的水系、水域里发生过的历史传说、人文故事,就是城市文化底蕴、格调品位的集中体现。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以“洲”命名的城市,株洲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近年来,我市抢抓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契机,着重在系统治水、源头控水、治理净水、铁腕护水、景观美水等方面发力,成功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为“老工业基地向水生态文明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示范。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打造洪涝无忧、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的水环境,就是水利部门的职责使命。”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彭良平表示,水利部门将一如既往善待水、敬畏水,开创“人水和谐”的新局面。

水域环境,持续向好

河湖,被誉为城市的“眼睛”。

近年来,我市聚焦管好“盛水的盆”和护好“盆中的水”,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河湖划界、打击非法采砂、整治黑臭水体等专项行动,解决了一系列河湖问题。同时,加强涉河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涉河建设项目审查、河道采砂许可、洪水影响评价,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

一批精品工程筑牢生态屏障。我市实施城市防洪、河流生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8类项目建设,市区防洪保护圈基本闭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推广绿色生态技术,涌现出一大批“会呼吸、有灵气”的水利工程。

中小河流治理既关系到防洪安全又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市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作,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0.5,植被覆盖率大大提升,一条条生态岸线串联城乡。

水利工程“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我市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让“岸上垃圾不入河、入河垃圾不出境”,水利部门对河湖“清四乱”进度实行动态监管,确保件件有人负责、环环有人跟踪。湘江城区段河道日常保洁工作纳入数字城管系统,设立河道管理、河道保洁视频监控点36个,对湘江城区段及18个重要电站、水库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基本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河道保洁工作机制。

小水电告别无序发展。对全市279座小水电站进行排查摸底,编制完成了以县为单元的小水电清理整改综合评估报告,根据“一站一策”整改方案,重点推进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座小水电站退出工作。同时开展绿色小水电站创建工作,结合城镇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小水电站创建典型。

水系连通,水才能活,水活才能防止积水成患、积水成灾。长期以来,河湖水系连通性逐步减弱,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河湖萎缩、洪涝灾害加剧、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河湖健康。

通过河道整修、岸线治理、生态建设,万丰湖与湘江实现了“水系连通”。这既是我市河港综合治理的标志性工程,又为百姓提供了亲水好去处。

万丰湖综合治理工程,有机结合了水利、生态和景观。工程对高排渠进行整修、加固和改造,提高行洪和排涝标准,变原先的荒地为宝地,有效扩大城市建设用地。“水系连通”之后,万丰湖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排涝标准由以往的3至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以上。

一批污染水体治理工程相继铺开,神农湖、万丰湖等立体水景光陆续建成,目前市区水面率由2013年的3.4提升至现在的6.06,呈现了“一水一景”画卷。

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推动出台了河长履职、基层“六有”建设、工作提醒提示、联席会议等20余项工作制度,积极支持市河长办与市两型办、创建办、湘江办“四办合一”,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河小青”青年志愿者、民间河长共同发力守护“一江碧水”,“河长制、河长治”初见成效,实现全域二类水,打造渌江样板河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我市河长制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

水利部门在全省首推“4 1”多部门参与轮值执法机制,实行湘江城区段常态化24小时巡查制,对涉水违法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改变了过去“九龙治水”、执法力量单一薄弱的困境,实现“大执法格局”。同时,推进县市区水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试点,健全“市县联动、水利牵头、部门配合”的水行政执法机制。

大到江河,小到水库,实现四级河长全覆盖,消除垃圾河、黑水河、臭水河,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全面攻坚水污染难题。

如今的株洲,一幅“水绕青山转、水润株洲城”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开,迈出了“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的铿锵脚步。

民生水利,深入人心

有了山,就有了脊梁;有了水,就有了灵气,管好水,才能让百姓多一份踏实,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攸县黄丰桥镇满江村,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老百姓饮水安全遭受威胁,喝水倒成了难事。到了枯水季节,当地政府紧急开出送水车,农户们则提着盆和桶,排着长队等待救济。

攸县农饮办主任皮建武带队考察后,将黄丰桥镇兰村片的4个缺水村,列入农村饮水安全省级“一村一策”工程,争取到投资700余万元,铺设供水管网50多公里。

很快,施工队来了,水利专家来了。天蓬岩大坝下方的消力池,被钢筋水泥牢牢加固;水厂清水池重新开挖,硬化后铺上泥土种植草皮,容量达到千吨级;净水设备再次升级,换成自动化控制……

在担任县农饮办主任的10年间,皮建武为解决全县老百姓饮水安全问题,先后撰写政协提案4篇,为老百姓发声,为群众请命,特别是由他和团队承办的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监管的提案,在2017年政协举办的提案民主评议中获得了一等奖。在他和同事的的共同努力下,攸县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67处。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市、县水利部门按照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原则,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通过集中供水规模化发展,目标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村村通上自来水”。

为了将每处集中供水工程打造成精品、亮点工程,市水利局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考核评比实施办法》,要求每处工程都必须由乙级以上资质的专业设计院进行设计,统一外观,统一标识,建筑风格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力争将每处工程都建成花园式水厂。

安全饮水,水源是保证,水质是关键。为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水利部门坚持对各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水质清洁安全。工程运行后,与卫生、防疫部门协作,建立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测制度,确保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经过几年实践,我市逐步建立完善了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新机制,即明确所有权,搞活经营权,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采用专业化和用户协会管理相结合方式,初步实现“修一处工程,明晰一处产权,核定一个合理水价,服务一方群众”的管理目标。

此外,针对国家投资规模较小或村民集体自筹建设的单村或联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交由村委会或乡镇管理,并积极引导农户成立了饮水户协会,直接参与供水工程的管理与监督。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完成巩固提升农村人口118万人,全市自来水普及率也由2015年的不足53提升至87,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水利基本服务能力。

在确保增量的同时,我市还做活了存量文章。在用水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经济要发展,人口在增加,就必须在提高用水效率上做文章。

2014年以来,我市出台《株洲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划定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开始我市水资源最严格管理。

2020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30.2、28.6,均达到了省下达的红线指标要求,用水效率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我市共划定水功能区71个,水质监测点22个,其中水功能一级区划54个,二级区划17个,大部分都位于湘江、洣水、渌江及重要水库、湖泊。

同时,我市还将全面强化水源地保护、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完善提高等工作,全方位确保供水安全。在湖南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评中,我市多次获评优秀。

不仅如此,我市还在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根据《株洲市水利风景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市共投资100多亿元,规划新建和升级东阳湖水利风景区、攸县地杰山庄、株洲湘江风光带等15个水利风景区。

跨越江河,上善若水,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株洲,变得更加清晰。这隽永的图景,为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百姓安居乐业、快步奔小康,提供了强大支撑。

水利工程,聚沙成塔

千百年来,人们因为水利而延续文明,因避水害而增长智慧,许多水利工程都显示出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株洲地处湘江中下游,河川纵横,水系发达,境内湘江干流全长89.6公里,长度超过5公里以上河流341条。

然而,建市初期,株洲的水利事业底子薄、基础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水利工程数量少而且破败失修,灌排能力严重不足,粮食生产能力低下,一遇大的旱涝灾害,往往满目疮痍,粮食绝收。

1949年的株洲,只有小Ⅱ型水库两座,山塘5.03万口,“一江两水”及其主要支流上,没有一处控制性水利工程,农田的有效灌溉率仅仅为67.77,水利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

兴修水利、得水之润,成为一代人的的夙愿。

官庄水库,就是人们艰苦创业、团结治水的不朽诗篇。

1958年,官庄水库动工修建。从移民安置到设计施工,从大坝落成到配套设置逐步完善,从防洪抗灾到农田灌溉,每一项工程、每一项管理,都是两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也是在同一年,国务院召开湘、鄂、赣三省水利工作会议,研究长江防洪及三省水利建设议题,通过兴建酒埠江水库决议。

在建设枢纽工程的同时,攸醴两县人民“兵不解甲、马不停蹄”,1959至1972年两县共动员14万劳动大军,在数百里的渠线上摆开阵势,傍山开渠道,逢山凿隧洞,遇水架渡槽,展开工程建设。

夙兴夜寐,梦想终于照进现实。到1972年,灌区工程至此基本成形,形成了以酒埠江水库为龙头,东西南北总5条干渠和河床为骨架,中小型水库、塘坝、泵站为基础的“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体系,终于实现了“攸水上山岗,水随人意流”的夙愿。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正是株洲大兴水利的一个缩影。广大干部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