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下设单位 > 正文

“龙头”高昂立潮头

发布日期:2024/4/2 13:41:50 浏览:970

来源时间为:2023-11-28

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是“龙头”。培育制造名城,国有企业是骨干中坚力量。

坚持先进制造业当家的株洲,把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作为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关键一招,因势而动、乘势而上,下大力气集中攻坚,瞄准问题精准发力。

改革,增加动力,激发活力,释放潜力。

截至2022年末,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较2020年末增长20、达到2927.63亿元,年营业收入增长44、达到190.73亿元,年利润增长38.5、达到12.84亿元。

“有为”与“不为”

依托于雄厚的工业基础,株洲人凭借着奋勇争先、一往无前的“火车头精神”,先后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300多个第一。

在改革领域,株洲人同样敢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得益于在企业改革方面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当年株洲企业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被人们称为“株洲现象”,一时风靡全国。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束缚株洲市属国企前行的羁绊。

特别是前几年,企业大规模的重组整合,造成主业混乱、机构臃肿、股权关系复杂、层级过多,经营效益不高,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一方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详细摸清家底;一方面,主动“跳出株洲看株洲”,吸取先进经验。

2021年12月,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国企改革和统筹市区化债增信的若干意见》,株洲国资国企改革步伐骤然加快。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市场化实体化效益化为方向,蹄疾步稳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亮出了改革的“关键一刀”。

云发集团、清水塘集团先后并入市级国企管理,开启结构调整第一步。随后,市资源投资集团、湖南九郎山科创集团、市人才发展集团、市金财集团、市规划测绘院有限公司纷纷完成组建改制。今年,清水塘投资控股集团、公用事业集团又接连实现改革重组。

三年改革,同质同业子公司清理减少107家。结构调整,不做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在此轮改革的进退方略中,“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所为——成立3大市属企业集团,将各企业核心主业控制在3到5个,推动国有企业服务城市发展、服务民生事业、服务产业体系、服务招商引资。

但此“3”非彼“3”,聚焦主责主业,成为显著特点。2021年以来,新增投资主业占比超80,主营业务自主经营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市城发集团聚焦城市投资运营主业,围绕建设“幸福株洲”全力攻坚民生实事项目;市国投集团聚焦产业投资,围绕培育“制造名城”,积极投资布局“3 3 2”现代产业体系;市资源投资集团围绕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双碳产业发展。

改革的步伐,并未就此止步。推动国企内部资源整合,构建多层次信用格局,是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

去年以来,株洲市资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清水塘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用事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取得AA 信用评级,南洲发展公司等3家公司取得AA信用评级。

与此同时,株洲市属国企正在全力争取AAA信用评级,力争在全省非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AAA信用评级零的突破。申报成功后,将进一步提升株洲的信用水平,大幅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从而促进地方债务化解工作。

有所不为——结构调整,有进亦有退。“关停并转”各级子公司30家,全面落实《株洲市属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方案》,各市属国企总部人数均控制在百人以内,企业各层级内设机构总量控制在8个以内,精简中层管理人员职数30以上。下一步,计划在三年内逐步关闭连续三年亏损、扭亏无望的非战略培育企业。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方面,全市共完成279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帮助35家中央省属企业完成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任务。

“沉睡”到“苏醒”

近日,市城发集团下属湘渌公司引入第一直播(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南洲片区创新创业产业园,该合作实现租赁面积达2400平方米。项目后续计划依托其总部流量2亿网络用户资源,使“互联网 ”注入渌口产业新活力。

这,只是株洲市盘活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三资”)工作的一个缩影。

盘活“三资,是一场关乎“稳增长、防风险、保民生”的经济增长主动仗。这两年,株洲市前后出台《清查处置全市国有企业闲置国有资产工作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盘活处置闲置资产的若干措施》等系列制度,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三资”盘活处置工作长效机制。

要让寸土生寸金,不让寸土“沉睡”。

闲置国有资产多伴有权属不清、权证缺失等历史遗留问题,为此,市国资委联合财政、资规、机关事务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对187项市城区国有“三资”盘活需协调解决事项进行筛选分类并交办。

盘活“三资”全市“一盘棋”,要让全市乃至全省的“三资”颗粒归仓,让“沉睡”的资产“变现”为动态的资本。如何才能“一网打尽”?株洲国投集团借“智”破题。

今年6月,湖南首家“资产超市”上线试运行,在“智慧株洲·诸事达App”、微信小程序和PC端三端通达,入驻资产皆可一手掌握。

截至目前,首批20家国有企业、23家市场主体企业已经入驻“资产超市”,20余家意向企业主动咨询入驻,入驻企业和资产覆盖房地产、制造、能源、金融等10余个行业领域,辐射株洲市全域、湖南省局域以及全国部分地区,累计收录株洲市5个城区、3个县域的厂房、土地、商铺、住宅、写字楼等资产超500宗,资产规模超30亿元。

一子落而满盘活。株洲的率先破题,为全省盘活“三资”难题提供了样本,又一“株洲模式”正走向全省。

目前,“资产超市”已作为株洲资产盘活典型案例,登上《人民论坛》,并将上线湖南省级平台“湘易办”,力争2025年用户数突破300万,通过平台磋商盘活资产超过50亿元,为株洲市清理盘活“三资”工作提供重要数智支持,成为省内资产盘活的一流品牌和重要支撑平台。

据统计,去年全年,市属国企共盘活处置资产787项,账面净值116.1亿元,实现资产盘活处置收入11.95亿元(不含融资)。截至今年9月底,共盘活处置资产账面净值62.42亿元,实现资产盘活处置收入9.33亿元,力争全年实现盘活处置收入15亿元以上。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三资”盘活之“为”,正在有力带动经济大盘之“稳”。

“市场”成“考场”

绩优还是绩差,经营机制是关键。近年来,就推进国企内部机制性改革,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深入推进。”

被称作国企改革“牛鼻子”(劳动、人事、分配)的三项制度改革,一向被认为是国企改革中的“老大难”。但株洲动真碰硬,全力推进。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差异化薪酬分配、子公司工效挂钩、员工双向选择、全员市场化招聘、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人员竞聘上岗等改革举措相继推出,超额利润分成、股权跟投、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措施纷纷出台,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

5月9日,株洲某国企子公司大会议室内,一场项目负责人选聘大会,16人获选项目负责人,5人为生产项目副经理。3年前,作为“草根”的他们,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有这样的机会。

据统计,“上来”的这群人,80后、90后占比73;硕士占比37;女性占比30。“改革打破了选人用人常规,能力业绩成为考核晋升的首要条件,这让企业业务骨干有了‘奔头’,也让企业充满‘活力’……”一位国企员工这样说道。

有“上”也有“下”。52岁的蓝天(化名)曾是株洲国投集团某子公司的负责人,现在是一“普通员工”。和他一样“下去”的中层干部,国投集团还有118人。

国投集团原有中层领导211个,通过人事改革,中层领导减至92人,缩减比例为56。而同样作为株洲国企的株洲城发集团,中层领导缩减32.8。

近年来,株洲市不断健全完善适应市场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岗位职级体系,将人工成本控制目标纳入年度综合业绩考核,对企业人工成本和工资支出情况进行严密监测,2022年,市属国企人工成本同比下降14.81。今年1至9月,企业人工成本同比继续下降4.47。株洲国企降本增效成效显著。

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开公正、竞聘上岗”的新用人机制,让株洲国企领导层和经营层呈现出蓬勃活力,新领导层有效投资能力、盈利增收能力、融资化债能力、规范管理能力大幅增强。

改与不改,大不一样!

国企改革三年,市属国企一级企业户数精简至3家,退出亏损企业6家,退出低效微效企业11家,实现扭亏11家企业,累计投资市域内专精特新企业40家,成功培育上市企业4家,21家已投企业进入湖南省上市后备名单,通过减持、分红等方式已收回资金48.18亿元,实现账面浮盈14.17亿元。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出征。在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征程中,株洲国资国企正奋勇当先、大显身手。(张威、谭龙、周德、柳杨)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