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下设单位 > 正文

株洲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

发布日期:2016/2/3 15:32:56 浏览:524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在充分吸收第一、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基础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具有株洲特色、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产品丰富、服务优质、保障充分、全国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株洲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先行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实践区,为全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重心下移。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公共文化重心向基层倾斜,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和供给效能建设。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3.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按照创建标准要求,认真分析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集中力量解决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统筹协调,共建共享。实行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整合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实现共建共享。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率先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型城市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样板。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网络化:建成场馆服务设施和流动服务设施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市人均公共文体场地面积3平方米的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构建城乡一体、标准统一、服务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打造株洲特色文化品牌,实现全市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人口比例45以上。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化: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化水平,建成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打造公共文体服务平台,实现同城一张网络、一份地图、一站式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专业化:重点壮大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业余文化骨干、志愿者三种力量,出名人、办名团、有名队、产名作,进一步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健全来源多样、投入稳定、科学高效的公共文化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引进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设施网络全覆盖。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要求,结合株洲实际,尽快完善市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工程,全面提升县市区文化设施建设水平,确保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全覆盖,实现全市人均公共文体场地面积3平方米的目标。


1.抓好市级标志性设施建设。新建市图书馆,打造省内一流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改扩建市群艺馆,达到部颁一级馆标准。完成市博物馆、市美术馆搬迁布展工作,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完成市戏剧传承中心搬迁工作。新建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打造“公园式”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完成神农大剧院内部装修、演出设备安装,实现对外开放。建设湖南工业博物馆,保护珍贵的工业文化遗产。启动河东体育场提质改造,新建河东全民健身中心。


2.加快县级骨干性设施提质改造。结合我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建设,升级县级公共文化场馆,所有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同时,打造地域特征明显的“特色馆”。炎陵县新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二期、朱毛首晤纪念馆、连队建党纪念馆等项目;茶陵县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和青少年宫、影视会展中心、工农兵政府旧址二期工程;攸县新建2000平方米、6厅的电影城,改造升级攸县剧院,新建攸州大众球馆、图书馆、博物馆、攸州群众文体中心、演艺中心和石山书院、文昌阁两个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醴陵市完善五彩文化艺术陶瓷园、陶瓷博物馆等基础设施,新建图书馆、文化馆、市民文化中心、陶瓷美术馆;株洲县改扩建图书馆、文化馆;荷塘区新建“孝文化”博物馆;城市各区完成新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


3.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基础性设施提档升级。结合《株洲市乡镇“五小”设施及周转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质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和《株洲市社区服务场所提质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文件要求,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为基础,打造功能全、人员全、资源全、覆盖全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全,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础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形成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人员全,建立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资源全,确保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电子阅报屏等可用资源丰富,实现定期更新;覆盖全,100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且独立设置,70的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广场,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完成全民健身路径120套,农民健身工程150套,实现全民健身全覆盖。通过一系列基层文体设施建设,打造城区10分钟、农村20分钟文体活动圈,使广大群众方便、快捷享受文体设施资源。


(二)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落实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主体、方式、渠道,明确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市民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实现全市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人口比例45以上。


1.实施文化精品带动工程。动员专业和社会两个力量,创作、推出一批反映国家深刻变化、反映时代改革发展、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提高株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按照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制定出台重点题材创作、地方戏曲振兴等行动计划,集中力量打造3-5个重点剧目、5-10件音乐精品、10-20件美术摄影书法优秀作品,力争冲击省五个一工程奖、田汉剧目大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重点奖项,实现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等剧种齐头并进,美术、书法、文学、音乐、舞蹈、小品等艺术门类竞相争艳。各县市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向重点题材、重点项目、重大活动倾斜,推出1-2个艺术质量上乘、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2.实施品牌活动培育工程。以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和民间文化为切入点,挖掘株洲特有的文化品质,打造出响亮的文化品牌,做到“更大众”、“更精品”,让人民群众“更幸福”。依托神农大剧院、湘东剧场、东都周末剧场、城市各大文化广场和影院等固定场所,推出株洲艺术节、株洲合唱节、全民健身节、公益电影展映月、欢乐潇湘·欢乐株洲大型群众文化演出等活动,打造“唱响株洲”、“影动株洲”品牌。依托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开展株洲读书月、湘江边的旧书摊、神农大讲坛、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出季等活动,打造“书香株洲”、“诗画株洲”品牌。依托市博物馆,婚俗博物馆、抗战纪念馆、农运纪念馆、秋瑾纪念馆、陶瓷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15个主题博物馆,建立博物馆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打造“传承株洲”品牌。依托“乡村大舞台”和“社区大舞台”两张名片,统筹整合市县两级文化资源,举办周周乐、文化演出季、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调动业余文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市民知晓率和参与率。


3.实施“一县一区一品”工程。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品”的原则,着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文化魅力、民族特点的特色城镇。炎陵县打造“炎帝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炎陵客家山歌节、瑶族盘王节等特色活动,弘扬和传播炎帝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茶陵县打造“红色茶陵文化”品牌,办好“文化大赶集”、“茶陵红色文化旅游节”、“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攸县打造“攸州文化”品牌,开展区域文化联动汇演、民俗文化节等群众文化活动。醴陵市打造“陶瓷文化”品牌,以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陶瓷博物馆为基础,做大做强陶瓷文化。株洲县打造“乡村休闲文化”品牌,利用城郊县的地理位置优势,建设长株潭旅游休闲“后花园”。天元区打造“演艺娱乐文化”品牌,做好神农湖水秀情景演出。芦淞区打造“服饰文化”品牌,依托少儿创意产业园、芦淞服饰名品城开展服饰创意设计大赛、高峰论坛等活动。荷塘区打造“孝文化”品牌,建设“一塔一庙一墓一馆”文化景观区。石峰区打造“工业文化”品牌,依托市工业文化博物馆建设,推进工业文明发展。云龙示范区打造“动漫创意文化”品牌,以动漫、影视、出版等为主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启动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开展神农大讲坛、演艺惠民·送戏下乡、高雅艺术巡演、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每年组织100场公益讲座、1000场文艺演出、20000场电影进村(社区)。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4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4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继续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促进城乡文化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开展定时、定点、定线路的常态化流动服务,市图书馆服务次数每年不少于45次,覆盖全市四区。市群艺馆流动演出每年不少于12场;美术馆、博物馆每年举办流动展览不少于10个。让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会、享受得到”的文化实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戏、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参加文体活动的基本权益。


5.实施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南,继续做好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市图书馆实行夜间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2小时,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和24小时智能书屋全天候开放,填补市民晚上借阅的空白。开通“e线送书”服务,按照“互联网 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读者网上选书,图书馆网上付款购书、寄书,读者足不出户收书、看书。做强做实图书、信息、少儿、公益讲座等各项服务品牌。市群艺馆、美术馆、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开展活动。


同时,创新工作思路,推进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横向做到:系统内开展馆际合作,推进本地区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系统外整合市内大型企业、高校等资源,建立图书馆联盟,完善奖补政策,实现图书通借通还。纵向做到:市图书馆、群艺馆为中心馆,各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为分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党建帮扶点为基层服务点,形成网络,实现市县乡村资源共享,全城通借通还。丰富图书馆藏资源,提高人均藏书量,到2017年,确保人均占有藏书0.85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8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5册以上,人均到馆0.4次以上。


6.实施文化服务畅通工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集中实施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让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群体享受优质、畅通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推出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科普、全民普法、全民体育健身“五个普及”,不断改善文化民生,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公共文化设施设置要充分考虑特殊群体需求,新增市少儿图书馆,市县两级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盲文阅读设备和文献,设置专用电脑设备,方便盲人上网。各县市区图书馆设立少儿阅览区,文化馆设立少儿艺术培训室。继续组织开展“戏剧讲座进校园”、“城市书吧”、“工棚书屋”等活动,切实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