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下设单位 > 正文

对标对表创新创高做特做强高质量推进双高校建设

发布日期:2023/4/13 17:49:02 浏览:584

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100;加强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制订了新形态教材开发标准,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1个、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2本,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十四五”规划优秀教材7本。

《JSP程序设计案例教程(第2版)》荣获国家二等奖

加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的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工作包括智慧校园建设、智慧诊改等管理平台建设、专业数字化升级、数字化资源开发建设等,工作重点落在专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方面。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革工作分为三大升级内容、三个阶段推进、三种形态开展。三大升级内容分别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公共课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教学管理手段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三个阶段推进即从课程内容数字化升级,到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升级,之后再到专业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升级;三种形态开展即在线互动型课程教学、在线虚拟仿真学习、在线实景体验学习。同时,基于专业数字化改造和信息化教学等需要,学校不断加大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资源共享度,实施课程数字化资源升级与课程资源数字化全覆盖行动计划,优化已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开发其他所有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资源共享平台,面向各类用户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学校已有5个专业数字化改革成果已纳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共建6个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3个省级),线上课程达1600门(27门国家级、56门省级)。98门课程入选“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数量位居湖南省第一。

深化“岗课赛证”融通。院长张莹谈到,“提升职校生的竞争力与社会认可度,还是要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环节入手。这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成效的充分体现”。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技能大赛工作,学生荣获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共计500余项,荣获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设计技术”赛项一等奖,在教育部、人社部主办的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我校5个赛项入围本次技能大赛(决赛),经过激烈角逐,5个赛项全部获奖,赛后根据高职发展智库公布的排名数据,学校的获奖数量在全国排第15位,在湖南省排第一;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1 X试点院校证书申报、培训、考试工作,与中国中车等央企合作开发X证书6个,1 X证书覆盖学校20多个专业,物流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站务、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物联网单片机应用与开发等多个证书过级率达100。

2022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湖南排名第一

全国排名15

荣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一等奖

牵头研制轨道交通装备类专业标准体系。牵头全国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模板工作;完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报告》,绘制谱系图、发布白皮书,指导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与中国中车、广铁集团、中国通号等企业合作,建成了与职业岗位标准高度融通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毕业设计标准、技能抽测标准、实训基地建设等系列标准;形成学校、省级、国家三层次“产教融通、三层递进、中高本衔接”的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标准体系,荣获湖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主持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等国家级标准8个、省级标准87个;合作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个,课程标准31个,进一步助力了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标准体系和湖湘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在全国全省推广应用。

供需情况谱系图

受邀在邮政行旨委介绍标准制订工作要求

教学标准论证会

平台对接多方受益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平台搭建,而平台搭建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各自优势的互补融合。校企共建平台就是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科研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搭建“产学研推”平台。学校瞄准轨道交通产业前沿,以企业需求为归向,对接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依托刘友梅院士工作站、5个产业学院、3个中国中车科学家(技术专家)工作站、23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等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成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轨道交通装备运用技术研究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四技”服务中心,其中由刘友梅院士驻校工作站、中车科学家领衔指导的学校科研与技术创新团队深入参与“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中国第10家、湖南省及轨道交通行业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与技术咨询工作。申请了《一种轨道交通牵引电机智能综合测试系统》等专利授权140项,发表《超声激励下的裂纹区域温度缺陷信号特征分析》等高水平科研论文106篇,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17项,促进了集群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和转型升级。

承办“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发展主题论坛

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新动力。学校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以“双创基础”“专创融合”等课程教育为主线,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项目培育等为辅线的双创教育体系,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服务、实践、实战”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开发了6门专创融通课程,促进科研反哺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25项;建成了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新增湖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培养基地1个、湖南省众创空间1个。第十六、十七届全国职业院校“发明杯”大赛中,连续两届斩获一等奖、“团购智农”APP项目获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信息消费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奖”,《铁路节电宝-让列车制动能量变废为宝》项目荣获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

与广州粤嵌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国家级众创空间

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

合力攻关技术难题。产教融合的路径是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攻克技术实践难题。近年,学校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智库功能,校企联合申报、承接省、市及企业项目85项,横向项目服务到账2768.54万元,推动轨道交通装备“主特产品”技术创新,为行业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革新140项;攻关完成《一种车载ATC便携式测试仪》等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零部件7项,主特产品技术创新8项,部分产品随主机出口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依托学校生产型实训基地为轨道交通产业开展研发、技术服务以及核心部件生产,年产值达1.5亿元,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零部件产值4.83亿元。学校立项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湖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2个。

紧盯行业优化专业

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就业中选择职业的基础所在。学校一直以高就业率和高薪水闻名,来自东北、西北、西南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相聚株洲田心,可见一斑。当今社会飞速发展,行业此消彼长,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适时按社会和行业所需进行专业调整和建设,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有就业前景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胜任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聚焦两个高端,推进专业提档升级。有人形象地称,大学新增的专业将会是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的“晴雨表”,学校瞄准产业高端,升级传统专业。同时,紧跟绿色交通、低碳出行发展趋势,服务轨道交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依托原有专业优势拓展新专业方向,对接清洁能源、储能、高效输送、智轨道等绿色交通应用和风光储一体化等应用技术发展筹划开设“风电、光伏、新能源”等相关专业。瞄准高端产业,培育新兴专业,针对轨道交通战略安全最为突出的两大短板——“核心芯片”和“软件”领域,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合开设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为积极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与国内激光加工龙头企业大族激光深度合作开设了智能光电制造技术新专业,成为省内第一个开设该专业的院校。

2021年“金苹果”专业排名,两个专业群牵头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

对接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的4大专业群

紧跟行业“风向标”,优化专业群布局。服务湖南省“3 3 2”现代产业体系,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发展,依托中国中车、国铁集团等强劲背景,推进“一群一链,一专一企”产教合作模式与创新实践,根据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需求的变化,主动对接、服务“设计及原材料、装备制造、运营维护”产业链上中下游,在专业集群理念指导下,完善了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形成随动产业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式专业结构,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装备运用、智能控制、管理服务等4大专业群,满足企业“智能制造、境外运维、无人驾驶”等复合型人才的新需求以及助力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主持完成教育部职成司委托项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报告》,绘制谱系图,提供决策咨询依据,实现岗位与专业无缝对接。

聚焦支撑发展,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群和铁道机车专业群等两个专业群分别牵头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两个专业群分别牵头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验收)、分别立项1个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牵头合作开发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个、12项校企合作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考核标准被教育厅认定为优秀,实现了校企标准统一;2021年“金苹果”专业排名,两个专业群牵头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到92,企业对毕业生综合认可度达100。

双师素养工匠之师

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学可以无大楼,但不可无大师”。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通过严标准、拓渠道、抓内涵等多项措施,不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工匠之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严标准,让政治更加“过硬”。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以师德师风提升计划为引领,学校出台《师德师风考核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建立了“一三五六”长效机制。“一”是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三”是高位引领与底线约束相结合、严格管理与关心关爱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弘扬“湖铁精神”相结合;“五”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直属党(总)支部发挥主体作用具体落实的五方协同工作机制;“六”是抓实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监督、师德考核、师德奖励、师德惩处六个环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双师型”教师发展标准体系,则是学校标准建设中的另一大特色。学校从基本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4个维度出发,结合表达沟通、团队协作、课程开发等13项内容,分层分类建立“双师型”教师发展标准体系,形成40个监测点、15个预警值。同时,对接“1 X”证书制度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需求,规定每个层次、类型教师的12种通用能力(如专业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数量。

拓渠道,让队伍更有动力。在横向上,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出台《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聘任退休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采用解决事业编制,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庭实际困难、协助人才享受株洲市引进等系列政策吸引人才加入,并聘请一批退休教授、博士到校工作,引领专业始终紧跟产业高端。同时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通道,依托全国机械行业高铁制造产教联盟,将企业技术骨干和技能大师来校兼职任教纳入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国家级媒体对学校双师队伍报道

在纵向上,加大倾斜、激发动力——出台《高层次人才校内支持管理办法》,支持在编在岗博士、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成立工作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