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资讯杂谈 > 正文

株洲“好声音”响彻四方

发布日期:2016/3/24 1:03:12 浏览:537

张莉刘国良李支国

主动打好“组合拳”、精心演绎“连续剧”,浓墨重彩推介株洲经验、倾情用心讲好株洲故事、凝心聚力树立株洲形象。2014年,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对株洲的重点报道数量大幅增长,达2300余篇,株洲“好声音”响彻四方,为全市改革发展、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空间。

人民日报“六连登”株洲经验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紧扣“三个率先”总目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集中力量打好“四大攻坚战”,老工业城市转型“蝶变”的一系列改革探索实践与巨大成效,生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这是目前株洲发展的大局、最大的市情,也是上级媒体始终关注的“兴奋点”。

全市宣传系统围绕大局、着眼大事,大力挖掘、及时推荐工作成就、特色、经验,去年元月2日至7日,人民日报连续6天刊载报道:《株洲水源热泵》、《株洲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以药补医》、《综合治理为株洲湘江减负》、《价改不让株洲百姓为难》、《株洲通报8起违反八项规定案》,对株洲发稿“六连登”,集中推介两型建设、医改、环境治理、价格改革、反四风等方面的系列成绩。我市坚持多元化投入、高标准建设、一体化管理的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并重经验被新华社写成内参专报中央领导,经济日报2月16日以《湖南株洲配套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把保障房建成“和谐家园”》为题头版头条予以推介。湖南日报7月中旬头版连续刊发八篇长篇通讯,聚焦我市“四大攻坚战”,对产业振兴、县域崛起、城镇扩容提质、两型建设的进展成效详细展示。11月,人民日报以两个整版的城市特刊,刊载《城市文明在这里“绽放”》的纪实文章,介绍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经验。年底,突出株洲深化改革主题,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湖南卫视和湖南经视进行专题报道。株洲成就、株洲经验、株洲探索在上级主流媒体频频“开花结果”,全年报道力度不减、高潮不断。

60余家国家级媒体聚焦改革新举

上通天线、下接地气,时刻留意上级各大媒体的报道动向,做好“我们有什么、要报道什么”与“媒体需要什么、怎么报道”的结合,提前定位、量体裁衣、有的放矢。

重大活动、重要举措,坚持策划先行。市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突出各个环节重点,生动展示我市活动开展和“知行合一”等工作特色。市委书记贺安杰到基层农村接地气,与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其撰写的蹲点日记在新华社全文刊发。市委书记参加红网“在线访谈”,市长参加湖南经视的“经视问政”,全面展示了我市教育实践活动的特色与亮点。回应弱势群体诉求,提高环卫工人待遇、解决房屋发证历史遗留问题,一系列自选动作亮点频出,引起上级媒体高度关注,60余家国家级媒体聚焦报道株洲倒逼机制解决房屋发证历史遗留问题的创新做法。

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策划报道主题,邀请上级媒体记者实地采访报道,强化重点报道“时、度、效”。“深化改革”元年,株洲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怎样推进?邀请《人民日报》记者到株洲采访,在头版推出重头报道《株洲:政府归位事半功倍》。老工业城市如何转型升级,新华社和瞭望周刊记者应邀到我市探寻,推出长篇报道《寻找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梳理细解株洲改革发展新路径。

此外,海外、境外媒体也高歌不断,美国《侨报》、《加拿大商报》等整版刊发《文化产业花开工业名城》等报道,株洲“好声音”传向世界。

株洲“新乡贤”走进央视“新闻联播”

挖掘平民英雄、身边典型、最美人物,精准把握典型的时代意义、新闻价值,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株洲故事,在更高的媒体平台展示我市文明建设丰硕成果,株洲典型推介精彩纷呈。

市公安局普通警察陈国营,曾身患喉癌摘除声带不能发声。他掏出多年攒下的20多万元积蓄,为乡村修路、供养10多户孤寡老人,38年帮助乡村,用无声的行动践行“人民警察为人民”的使命追求,《光明日报》用整版篇幅予以报道。醴陵市环保局长王爱国,兢兢业业工作,用生命呵护“碧水蓝天”,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降龙局长”》。攸县退休老教授夏昭炎,退休后回到家乡,不要报酬培育乡村文化,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赤脚教授”的赤子情怀,体现了一名老知识分子可贵的追求与担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走基层——我眼中的新乡贤”专栏开篇之作,以《夏昭炎:回乡“种文化”的赤脚教授》为题专题报道,获得省领导肯定。

链接

央媒、省媒、外媒看株洲

老工业基地株洲,享受过工业重镇的辉煌与荣光,却也曾遭遇发展空间日益逼仄的紧迫。以“两型”为标尺重新调整航向,株洲顺畅了自己的呼吸——不仅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生态桂冠”,还收获了短时期内多项经济指标翻番的巨大红利。

——2014年1月5日《人民日报》:《湖南:改革求解“两型梦”》

湖南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来做决策,按照法治框架来启迪思维、执政理事。“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下的法治秩序、规矩、原则来办事,而不是以长官意志来办事。”

——2014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干部群众热议十八届四中全会》

近年来株洲市投资3000多万建成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将城区划为113个责任网格。网格里一旦发现有垃圾等,立即通过数字系统派人或车辆前往清理。“我们不断梳理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将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能交给市场的还给市场,通过政府购买来提供服务。”株洲市市长毛腾飞说。

——2014年4月26日《人民日报》:《株洲:政府归位,事半功倍》

2007年,湖南工业城市株洲市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契机,吹响了株洲改革的号角。从先行先试到大胆创新,株洲探索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新路,“两型”理念深入民心,华丽转身蜕变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中国各地争相学习的榜样。

——2014年4月4日中新社:《株洲“两型社会”建设:从政府推动到市民自觉》

株洲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拥有“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三大动力产业的标志性名片,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天上飞的、公路上开的和铁路上跑的,其核心动力系统株洲有明显优势。

——2014年9月14日《瞭望东方周刊》:《寻找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乡贤们把大伙儿拧在一起,传承美德,培育乡风,重塑新农村的精、气、神。从今天起,我们推出《走基层·我眼中的乡贤》,一起走近那些村民心目中佩服和敬重的人。今天带您去湖南株洲认识一位退休后回乡培育乡村文化的大学教授夏昭炎。

——2014年10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夏昭炎:回乡“种”文化的赤脚教授》

株洲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8大工业城市之一,老旧企业多,工矿棚户区多,住房困难户多。近年来,株洲市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坚持多元化投入、高标准建设、一体化管理,5年来累计新增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棚户区改造6.25万套,总保障面积达292.12万平方米,保障户数近7万个。

——2014年2月16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株洲把保障房建成和谐家园》

“我们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加强联动,形成合力,确保这项工作有效推进,让老百姓真正满意。”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说。株洲市制定下发《关于解决城区房屋发证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按照“四不发、其余全部发”的原则,房屋质量和消防不合格的不发,有司法纠纷的不发,房屋权属不清的不发,纳入征收和棚改范围的不发,其余全部补发。

——2014年8月30日《光明日报》:《湖南株洲:“倒逼机制”破解历史遗留问题》

株洲轨道城、航空城、汽车城、服饰城和陶瓷城的工业产业,在向着“千亿集群”目标大步前进。曾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100多项“第一”的株洲传统产业,纷纷加快转型;而一个个新型产业园里,“新兴”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014年2月15日《湖南日报》:《建好“湖南东大门”——株洲“产业振兴”探访记》

自2007年获批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株洲从先行先试到大胆创新,探索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新路,让“两型”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硕果,成为全国“两型”建设的标杆城市。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曾6次来株,对株洲的“两型”建设“点赞”,称“株洲的两型建设深入人心,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4年5月7日《香港商报》:《绿色株洲“两型”标杆》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