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资讯杂谈 > 正文

站在闪光的转折点上

发布日期:2016/8/27 6:53:51 浏览:1019

站在火车广场眺望新株洲,历史和现实被奇妙地定格在一起。周怀立摄

特约撰稿周怀立李文峰

岁月苍茫,风云激荡。

60年意味着什么……

60年,可以使一个人从翩翩少年变成蹒跚老者,也可以使一株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60年,可以使一个曾经繁闹的小村人去楼空,也可以使一个7000人小镇演变成一座人口百万的大城。

60年,可以改变一切。60年,也可以被一切改变。

1951年6月1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函告湖南省政府:“接政务院1951年6月6日政行齐字第一四九号批复:湖南省株洲镇改设为丁等市,由长沙专署领导,经核同意,准予备案。”此前的“株洲镇”只是湘潭县所属一个小镇,全镇人口区区7000人。新建的株洲市,先是一个县级市,5年后又升格为地级市。

在新生的共和国,巨变成为一种常态。

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想到,60年前那一纸简单、板正、毫无感情色彩的公函,会演绎成一段激情喷射的火热岁月,会催生出一座活力四射的工业重镇、美丽大城。

在历届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持续努力下,在几代株洲人的共同奋斗下:

株洲——从无到有,奋力跋涉;

株洲——从小到大,风雨兼程;

株洲——从弱到强,阔步跨越。

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个历史的高点上回顾和前瞻,总感到有一种豪情在澎湃……

——作者题记

着眼于改写历史的“加减法”,将株洲推上无可回避的风口浪尖

没有彩旗,没有鞭炮,没有领导到场剪彩。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仪式。

2011年6月27日,在株洲市石峰区铜霞路的一个安静的厂区,几乎是在悄无声息之中,当值员工合上了一个电闸,开启了一个阀门。从此时起,全国第一家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工业污水处理项目——株洲清水塘重金属工业污水处理厂进入了试运行,这也是湘江流域4个重金属污染区中第一批见效的污水处理项目。

这个有些特别的污水处理厂,总投资5亿元,日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厂内设施先进,处理化工、冶炼类废水技术国内领先,是全国第一个具备每天对2万吨重金属废水进行膜化技术处理的处理厂。处理厂建成后,每天能收集清水塘地区7个主要污染企业17个排水口的2万吨废水,可基本消除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区域新产生的重金属污染。

曾几何时,由于重化工企业密集,清水塘早就远离“清水”本义,成为现代工业污染的代名词,成为全省突出、全国闻名的重金属污染区。为实现还清水塘一塘“清水”的梦想,从国家到地方,到株洲历届市委、市政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努力。

今天,这个梦想终于缓缓植入现实的土壤之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株洲,又在疾进中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平衡:一边是念紧箍咒式的环境保护,一边是近于跨越式的目标预设。株洲实现这种平衡的手段只有一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011年5月10日,在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的亲自见证下,随着两声沉闷的爆炸声,在株洲市荷塘区株洲硬质合金厂厂区内,两根分别高65米和80米的巨型烟囱应声倒下,灰飞烟灭。近两年来,株洲累计拆除烟囱320根,剩下的将在一年内全部拆完。

听着耳边的巨响,望着眼前的烟尘,没有人比株洲人心情更复杂。烟囱林立,曾经是工业重镇株洲繁荣的象征,尤其是那些在“烟囱林”里辛勤劳作了几乎一辈子的老者,触景生情,总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些与“烟囱”息息相关的火热岁月。

1953年,刚刚建市不久的株洲,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时期8个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13个国家重点项目被安排在株洲。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株洲。

昔日江边小镇的宁静被打破,代之而来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和不断传出的“喜报”。仅仅一年之后,株洲就以一个漂亮的“高难动作”震惊全国。1954年8月,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南方公司试制成功。同年10月25日,主席特向南方公司亲致嘉勉信,高度评价“这在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此后的株洲,一发而不可收,在迅速建立起完善的机械、冶金、化学、建材、电子工业体系的同时,还不断创造着令国人热血喷张的“国内第一”。从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开始,这个“第一”的榜单就不断加长:第一根硬质合金棒材、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辆微型、第一枚空空导弹……现在,株洲已经创造了整整180个“全国第一”。

60年历史,株洲人不断收获着骄傲与自豪,但也不全是——高歌猛进的工业发展,带来的有闪光的数据,也有无法回避的弊端。用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的话说,株洲传统工业的特征就是“三重”:重工业比重大,源头产业比重大,耗能污染企业比重大。

几十年间,仅在清水塘区域的16平方公里内,就集中了152家重化工规模企业,这些企业所产生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株洲及下游湘潭、长沙的饮用水安全,而以煤渣为主的固体垃圾也堆积如山。

上世纪70年代初,株洲在全国率先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建筑材料。之后20年时间里,该市利用株洲洗煤厂160万吨废弃煤矸石和电厂电石泥,生产出5亿块煤矸石烧结砖、5亿块煤灰砖、2亿片灰渣瓦,其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批示推广。

然而,尽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株洲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同步性并没有根本改变。2003年和2004年,株洲连续两次被扣上“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头顶着“黑帽子”的株洲,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同时,也终于走到了历史的。“生产要上去,能耗要下去。效益要上去,污染要下去”,成为株洲绕不开的选择。

2007年,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也毅然走上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求索之路。

株洲,要用另一种发展方式书写自己的历史。

在不断转型的阵痛中,株洲传统产业展露新的生机

2007年11月26日,长株潭获批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后不久,经国务院批准,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被列入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单位。试点区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分为改造区和拓展区两部分。改造区面积10.2平方公里,以实施“株冶”、“智成化工”等企业的改造项目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关联企业改造升级。拓展区面积5.8平方公里,以“三废”综合利用产业、有色冶金和精细化工的配套环保产业、物流服务业为主导。

以此为标志,株洲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高潮。从高碳到低碳,从黑色到绿色,从制造到创造,成为转型的目标。

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株冶集团,是株洲市的利税大户,也是名副其实的“耗能大户”,年耗能在40万吨标准煤以上。身处新的时期,背负历史责任,株冶下定了从“耗能大户”到“节能标兵”转变的决心。几年来,集团总计投入10亿元以上,实施节能减排项目近40个,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渣零堆放、废气达标减量排放”的目标,每年节能6万吨标准煤,远远超过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期间总节能9.96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任务,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7.12。

今天,当你走进株冶,除了生产进度,人们谈论最多、如数家珍的就是节能减排:企业将电解阴极反射炉改造成快速节能熔铝炉,煤气单耗下降50%以上,年节约煤气约40万立方米;利用高压变频技术分步对现有烟化炉鼓风机高压电动机进行改造,节电率达35;对多台风机、水泵采用低压节电器,节电率达30左右。2009年5月,企业对动力厂二回水热水泵进行节能改造试点,节电达58%,年节约成本近2000万元……

同样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有名的湖南湘氮实业有限公司,后由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并购,成为一家合资企业。作为一家主要生产双氧水、液氨、尿素、纯碱等化工产品的企业,智成的做法是,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几年来,公司投入12亿元,实施大小新建技术改造项目28个,其中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项目20项,涉及投资近9亿元。“十一五”期间,企业二氧化硫减排85.86,烟尘减排94.88,废水减排74.9,COD(化学需氧量)减排95.5,氨氮减排96.14,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累计节约标准煤31万吨(湖南省政府目标7.45万吨)。由于成绩突出,公司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节能先进单位”、“全国节能减排先进单位”。

曾几何时,尚有不少人认为,“两型社会”对株洲的发展是一个紧箍咒——既要加快发展,又要控制能耗,矛盾绝难调和。即使如此,凭着绝大的勇气,株洲还是步伐坚定、一路走来,尽管不惜多次演绎“壮士断腕”的悲壮。据统计,在此期间,株洲市依法关停的污染企业和生产线达113家(条),直接影响GDP30亿元以上。

“影响GDP”,没有动摇株洲推进企业转型的坚定决心。2010年7月22日,在株洲市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陈君文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再次强调:“宁可牺牲GDP,也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言犹在耳,株洲工业企业的“两型”建设,已然“轻舟已过万重山”。仅在“十一五”期间,该市就投入技改资金130亿元,推广利用资源节约技术120多项,落实主要减排项目109个,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64.1,万元能耗降低27.2,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作为循环经济建设重点区域的清水塘工业区,仅2007年以后就投入60多亿元,建成“三废”处理设施100多套。

历经60年沧桑,株洲终于逐步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2009年,株洲市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四个一”的目标:GDP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城区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100万。而在节能减排任务最为繁重的“十一五”期间,全市GDP同比增长1.1倍,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5倍。

一边是闪光的经济指标,一边是久违的“蓝天碧水”又重回株洲。2010年,株洲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7.7;通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湘江株洲段水质达到三类标准。

追求未有穷期,但一切正变得可以预期。

新兴、绿色产业,正在迅速改变株洲市的经济版图

2009年7月,一条来自株洲的消息吸引了全国的目光:3年时间里,株洲市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公交车全部电动化。目前,株洲城区627辆公交车全部电动化已经进入倒计时。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指日可待。

而更振奋人心的是,在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即将面世的背后,还站立着一个庞大的新兴、绿色产业。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株洲新能源汽车城销售规模正在接近100亿元,主要生产厂家——中国南车株洲所将在2012年实现年产销售电动汽车1000辆、电传动系统1万套的能力。

2011年3月25日,深圳市大富配天投资有限公司与株洲市政府签署电动汽车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将在株洲自主研发和制造全球最新纯电动汽车;同年4月,中航工业南方宇航公司警用电动汽车成功进入公安部警用车辆采购目录,其6个型号的警用电动车将在公安系统广泛使用;5月,南车株洲所电动汽车两项课题,获得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支持,获得科技部支持资金2087万元……

从涉足最前沿的电动汽车项目开始,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进军新兴产业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

2010年8月27日,经过一年建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