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企业单位 > 正文

中国动力谷:澎湃动力叩开全球“智造”大门

发布日期:2017/5/21 3:28:46 浏览:1089

匠心创新株洲高新区撬动中国制造动力引擎

本报记者王晓红孙洁易湘峰

思科、雅虎、谷歌、英特尔、eBay、仙童、特斯拉、Facebook……硅谷成长为世界最成功的创新中心,其伟大之处在于不断创造和孕育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其神奇之处在于不断汇聚世界各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历经岁月变迁而始终屹立于世界科技浪潮的前沿。硅谷的创新覆盖了很多领域(互联网、通信、生物制药、电动汽车等),以至于很难讲它的支柱产业是什么,而它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一条——创新。

位于中国内陆的株洲市素有“动力之都”的美誉,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市既是全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新兴的工业城市。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辆电动机车、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拥有“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三大标志性名片。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2013年开始,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株洲高新区”)基于自身较强的动力产业优势,提出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为核心助推器,着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

目前以轨道交通装备、小型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为三大支柱产业打造的中国动力谷,正成为株洲领跑世界动力装备制造的新高地,株洲正以澎湃动力叩开全球“智造”大门。

在全国“两会”期间,株洲市市长阳卫国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正在全力打造的株洲·中国动力谷,是未来我市加快建设‘一谷三区’总任务的重中之重,已经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得到了大力支持,成为全国政协的重点研究课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衔的联合课题组的研究重点。我们有信心,通过凝聚自主创新力量,汇聚产业要素资源,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三大动力产业优势,积极培育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把株洲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动力强劲,享有国际盛誉的动力之城。”

创新区位优势凸显

株洲素有“南北通衢”之称。京广、沪昆、浙赣、湘黔等多条铁路主干线在株洲交汇,高新区距火车站仅一桥之隔。株洲拥有中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距离高新区只有10分钟的车程。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已在园区设站,铁路交通十分方便。在航运方面,株洲市区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40公里,距大托铺货运机场仅35公里。同时,湘江水路上距衡阳182公里,下距长沙84公里,直通长江。河西示范园紧靠湘江千吨级船舶码头,货物可经湘江入长江达上海,通往世界各地。便捷畅通的交通,使株洲这座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城市很快地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经济圈。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彭建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发达,领先全球。其动力产业规模大,企业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多,产业基础坚实。株洲完全具备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潜质。”

他建议,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下,把株洲·中国动力谷作为湖南动力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域,构建“1+3+5+X”的总体发展格局,按照“3+3+1”的产业体系建设推进。

彭建武介绍说,在“1+3+5+X”的总体发展格局中,一中心即中国动力谷创新创业中心;三城即轨道交通城、航空城、新能源汽车城;五区即金山工业集中区、醴陵经开区、渌口经开区、云龙示范区、服务业集聚区;X园即电子信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装备产业园(风电、光伏、动力电池等)。

在“3+3+1”的产业体系中,第一个“3”是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形成三大千亿元产业集群;第二个“3”是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动力新兴产业;“1”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为动力产业提供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

创新产业基础扎实

2016年10月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衔、中国社科院等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组来到株洲,为株洲·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研究做开题报告。

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组的专家们认为,株洲的创新产业基础扎实。长株潭地区轨道交通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株洲是我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国家早在“一五”期间就在此布局轨道交通和航空装备重大产业项目,代表当时装备制造业全国先进水平,诞生多项共和国第一。株洲所在的长株潭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重要的航空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我国最大的复合材料游艇制造基地,我国最大的材料(含电池材料)和能源(含智能电网)制备基地,我国重要的矿机、农机、环卫机械、海工和物流装备生产基地以及重要特种车辆(消防、救护、卫星转播车辆等)制造基地。

从动力产业看,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经过8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仅株洲就有企业200多家,已经形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7%。2015年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3.7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轨道交通产业过千亿元的地级市。

株洲还是我国“中小航空发动机的摇篮”,在中小航空发动机、微型燃气轮机、航空机械传动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湖南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生产企业近200家,形成了整车生产、动力电池和电池材料、电机电控、充电桩系列的产业链,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及专用车同步发展,2015年,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

从相关配套行业看,湘电集团自主研发的2—5兆瓦级超低风速直驱式智能型风力电机组产品跻身国际领先行列。中电48所作为全国最大的光伏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的光伏制造装备占国产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市场的80%。在电能利用控制领域,8英寸IGBT在株洲取得产业化突破,这是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生产线,彻底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为我国高速动力产业、智能电网建设、航空航天与新能源制备等应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此外,湖南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材料工业基地,在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超硬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创新科研力量雄厚

株洲所在的长株潭城市群有985高校3所,仅次于北京、上海,排在全国第3位;形成了以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南华大学、中车株洲所为标志的专业研究院所,我国动力行业的院士基本集聚在长株潭地区,代表有刘有梅、尹泽勇、丁荣军、田红旗、钟志华等。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6个,国家高新区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8个,已拥有南车株机等14家国家技术创新企业,23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省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龙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平台格局基本形成;已有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74家,成员单位超过800家;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连续7年在长沙成功举办,成为继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之后的国内第三大科技类会展品牌。

株洲汇集了全球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最尖端的科技人才,以3位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达11万人。株洲是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职业教育基地,有各类职业技术院校48所。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每年可输送毕业生近10万人,可承接15万人“订单式”培训,能够满足企业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需求。

株洲在动力系统技术的研究和运行各个环节,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株洲制造出世界上唯一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世界最大功率电力车辆、国内首列商业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开发出超级电容储能电源装备、储能交通甚至处在世界顶尖地位。

没有沉淀,就不会有突破,不会有爆发。在株洲建设中国动力谷,就是要进一步引爆这些资源,冲击世界领导地位,占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并反过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撬动中国制造动力引擎

1月16日上午,6兆瓦半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样机在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成功下线,这是目前国内首台功率最大的海上半直驱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力发电机领域又增添了一“尖端利器”。

2016年12月初,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旗下的浙江中车电车公司为奥地利格拉兹市定制的两台18米超级电容储能式现代无轨电车首次在测试线路上开跑。

IGBT芯片的成功研发意味着,按中国标准制造的高铁将安装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中车株洲所也成为我国唯一全面掌握高铁动力系统的企业,彻底打破了国外对轨道动力系统核心技术的垄断。中车株洲所近三年科研投入总计超过57亿元,而创新投入对企业效益的增长也是立竿见影:连续三年收入和利润增幅都超过20%。智能生产线使新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效率翻倍、质量一致性提升80%。去年年底,由中车株洲所研发的8英寸IGBT高铁控制系统成功中标印度汽车市场,这是我国高铁装备核心器件首次获得海外批量订单。

创新引领聚焦全球:打造闻名世界的动力产业基地

本报记者王晓红

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研究组的专家认为,打造中国动力谷真正的意义在于借鉴美国硅谷崛起的成功经验,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打造出国家级的像硅谷一样闻名世界的动力产业基地。现在,我们完全有必要、有条件将打造中国动力谷上升为株洲转型升级的发展总战略,并在株洲全域(而不只是在高新区)实施这一战略,把株洲打造成中国动力谷而不是在株洲打造一个中国动力谷。

株洲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强调绿色发展的今天,正努力将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企业转型升级,而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动力产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到2015年年底,动力产业总产值接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2016年上半年,航空和汽车产业增速分别达到了37.8%、27.8%,动力产业已成为引领株洲转型升级发展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株洲发展的强劲引擎。

硅谷奇迹的实质在于它根据本地“水土”培育出了能让企业竞相成长成为参天大树的类似热带雨林的特殊“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是技术、人才和资本等有利于创新与创业的诸多要素的有机整体,并且包含四大构成:一是以科研力量雄厚的斯坦福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在龙头企业领军下的组织结构开放的中小企业群;二是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周边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人才市场化自由流动机制以及吸纳世界各地优秀人才的人才流动聚集机制;三是风险投资、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咨询会展、广告公关和猎头公司等现代服务业三产公司组成的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充沛的风险资本;四是浓厚的“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热衷创业”的文化氛围。要形成这样包含上述四大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只有在株洲全域才具备形成的空间和资源条件。

动力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来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已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层面,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

[1] [2]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