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企业单位 > 正文

「文史」株洲歌舞团是这样组建的

发布日期:2022/6/30 8:20:51 浏览:149

来源时间为:2021-12-06

【文史】株洲歌舞团的建立

株洲歌舞团的组建,功归于原株洲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又民。1958年1月,建筑工程部文工团20多人下放到株洲的省建五公司劳动锻炼,由副团长王泽生带队。不久又来了第二批20多人。他们边参加劳动边为工地上的工人们演出。年底文工团下放期满时,王又民得知建筑工程部已将该文工团转交给浙江省。王又民觉得既然可以交给浙江,为何不能交给株洲呢?株洲这个新型的工业城市很需要这样一个文工团(当时株洲只有花鼓戏剧团和湘剧团)。王又民向时任株洲市委书记马壮昆汇报后,这想法得到马书记的支持。正好建工部刘秀峰部长陪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来株视察,王又民在向刘部长争取无果后,直接向薄一波汇报了株洲欲留下文工团的想法。薄一波了解情况后对刘秀峰部长说:既然这样,就来一个“一分为二”不好吗?于是,建工部文工团下放到株洲的40多人,有21人留在了株洲,包括副团长王泽生。

1959年初株洲文工团正式成立,王泽生担任团长。文工团缺少人员。先从市业余文工团抽调了常忠祥、王永访、陈亚平、朱迪安等四人,再从市二中挑选了梁尧芳等有文艺表演才能的几名中学生。文工团没有房子。老团员们都住在文化宫舞台下面,排练节目则借用工人文化宫的舞台。文工团没有经费,市领导出面从331和601等大厂争取到第一笔经费,用于购置乐器和演出服装。

就这样,株洲市文工团已初具规模。随后就配合中心工作开始排练一些小型节目,到各工厂去宣传演出。

当年的株洲文工团的团员上街十分“打眼”(湖南方言,显眼意):一是满口“京腔”“打眼”。当时的株洲城里说株洲“土话”的人特别多,有几个操普通话的就特别显眼。据说文工团有规定,团员们在生活中也必须讲普通话;二是帅哥靓女“打眼”。文工团的演员是漂亮小伙和姑娘扎堆的地方,他们上街回头率是最高的;三是穿着打扮“打眼”。那时虽讲究服装大众化,反对艳丽的服装,但文工团员们因为模样俊、“条子(身材)”好,就是非常大众化的服装穿在他们身上,也是十分得体。尤其是他们经常穿宽肥的练功裤上街,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

后来,株洲文工团改名株洲歌舞团,并逐渐壮大。开始排演一些大型歌剧,如由花鼓戏改编的《两个党员》;郭沫若编写的《蔡文姬》等。再后来株洲歌舞团的名气越来越大,在湖南省名列前茅。记得该团排演过的著名大型歌剧有《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等反响很好。音乐家乔羽曾称株洲为:“音乐之城,歌剧之乡”。

文革中,株洲歌舞团与株洲湘剧团、株洲花鼓戏剧团合并为株洲市文工团。文革后,撤销文工团,恢复歌舞团和花鼓戏剧团(湘剧团先前已并入花鼓戏剧团)。2006年,株洲市歌舞剧团和市花鼓戏剧团再次合并组建株洲市艺术剧院。2012年,更名为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从株洲文工团建团到现在已有60多年,原文工团的老团员们已都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啦,有的早已乘风西去。前几年,株洲歌舞团的老团员们搞了一次聚会。几十年后的首次相聚,一群白发老头、老太太相拥而泣。不少人还带来了一些珍藏的老照片——旧剧照,原来风采照人的帅哥靓妹们都真的老啦。

衷心祝愿为株洲文艺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老文工团员们健康长寿!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