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株洲 > 企业单位 > 正文

株洲市“三新”“四上”企业培育调查研究

发布日期:2020/2/26 14:15:32 浏览:1281

128

10

98

20

34

5

郴州市

432

5

122

27

136

43

29

75

永州市

385

8

144

16

100

34

50

41

怀化市

413

6

110

61

126

33

33

50

娄底市

359

9

150

9

80

20

25

75

湘西自治州

123

13

36

12

22

5

30

18

3、企业新增有成效。2018年全市新增“四上”企业480家,新增数量在全省排第4位。从分县市区新增情况来看,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醴陵市(104家)、天元区(79家)和攸县(62家),三地累计新增243家,占全市的比重为51;从分行业情况来看,位居前两位的行业分别是工业(160家)、零售业(104家),两个行业新增264家,占全市的比重达55。

附表4:

2018年全市四上企业新增和退出情况

单位:家

合计(个)

工业

建筑业

批发业

零售业

住宿业

餐饮业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服务业

新增

退出

新增

退出

新增

退出

新增

退出

新增

退出

新增

退出

新增

退出

新增

退出

新增

退出

总计

480

435

160

268

25

8

40

24

104

42

13

6

31

15

50

11

57

61

荷塘区

53

29

8

7

2

2

20

4

2

3

10

2

8

14

芦淞区

36

67

3

21

1

1

5

15

17

4

2

4

3

4

5

18

石峰区

57

23

13

11

3

2

10

3

13

4

1

8

2

7

2

7

天元区

79

16

20

12

8

1

8

1

6

1

2

1

1

1

8

26

1

云龙区

14

4

7

2

3

1

4

1

株洲县

19

58

2

49

1

1

6

2

2

2

6

攸县

62

31

27

21

4

1

1

11

1

2

2

4

5

4

1

9

茶陵县

37

49

16

36

6

2

9

4

1

1

1

2

8

炎陵县

19

13

6

8

1

1

6

1

1

1

1

3

1

2

醴陵市

104

145

58

101

4

12

16

18

12

1

5

1

7

4

3

7

㈢“四上”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新增、轻退出。2018年尽管我市新增“四上”企业480家,但退出“四上”企业数高达435家,全年净增“四上”企业仅45家,净增数在全省排第12位,与新增“四上”企业数量排位极不对称。其中“四上”转“四下”企业168家、破产注销企业143家、停业歇业企业119家。从县市区来看,醴陵市、芦淞区、株洲县分别退出145家、67家和58家,占全部退出企业的比重达62;从分行业来看,工业、服务业、零售业分别退出268家、61家和42家,占全部退出企业的比重高达85。由于年度退出“四上”企业较多,部分行业和县市区出现了增不抵减情况。分专业看,限上批发零售业净增78家、房地产业净增39家、限上住宿餐饮业净增23家、资质建筑业净增17家,而规模工业净减108家、规模服务业净减4家;分县市区看,净增的有6个县区,其中排位靠前的天元区、石峰区和攸县,分别净增63家、34家和31家;而净减的有醴陵市、株洲县、芦淞区和茶陵县,分别净减41家、39家、31家和12家。

“四上”企业退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当前统计执法日趋严格的环境下,一批企业数据回归真实后达不到“四上”标准退出196家,占退出企业总数的45.1,其中工业企业159家,批零住餐企业28家。这批企业在2018年之前就要退库的,但因数据考核因素的影响未时实退出。二是近两年来部分勉强达到“四上”标准入库的企业,现经营情况不善导致规模缩小或停业倒闭等原因导致的“淘汰性退出”达110家,占25.3,其中服务业企业44家、批零住餐企业36家、工业企业26家。三是因环保督查、行业限制发展等政策性原因破产注销退出83家,占19.1,其中烟花鞭炮企业65家,煤矿、混凝土、采砂、制砖等企业18家。四是企业为减轻负担,降低经营成本主动退出,有10余家住宿餐饮“个转企”后企业为规避税务稽查直接注销企业,从法人又退回到个体户。

二是重引进、轻入统。一方面,按国家统计方法制度规定,只有法人企业才能申报“四上”企业。全市有一批达到“四上”规模标准的产业活动单位和大个体户,因没有注册为法人,按统计方法制度不能进行“四上”企业申报。例如红星美凯龙、沃尔玛、平和堂、国美电器等大型商场全年经营收入超过30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近10,但因引进后没有注册为法人,按统计方法制度不能入统,尽管前些年也开展了“产业转法人”和“个转企”工作,但收效不明显,有些转为企业的又注销重新注册为个体户执照。另一方面,园区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其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近50,但园区经济中除轨道交通等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基本上是本市企业做大做强和裂变的结果,真正从外市引进的大企业不多,目前除株洲高新区培育了一批规模工业企业外,其余的园区在这方面贡献不明显,这从每年新增规模工业数量不多,就足以说明。

三是重“四上”、轻培育。近年来,我市新增登记市场主体增长逐年放缓,企业注销更加频繁。2018年新增登记市场主体3.95万家,较2017年减少900多家,其中新注册企业9845家,企业比2017年还少500多家,2018年上半年注销企业1425家,同比增长98。从新注册企业结构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企业占比分别为13,21和66,新注册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真正有强拉动作用的制造业企业注册并不多。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单位清查的结果显示,我市现有法人企业3.76万家,位居全省第8位,而我市“四上”企业占全市法人企业的比重却位居全省首位,相比而言法人企业总数不大,排位靠后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四上”企业挖掘的空间。从四经普清查结果看,我市从业人员30人以上的大个体户有450个,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大个体户达280户,若这些大个体户能实现“个转企”,将有效增加“四上”企业数量。

四是重数量轻质量。一是入库企业规模总体偏小。2018年全市新增入库企业达480家,较2017年净增45家,但新增企业规模偏小、稳定性差的特点不容忽视。在新增入库的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4家,占新增企业的比重仅为0.8,有30余家企业刚刚达规模、档次低,这些企业易受宏观经济影响,经营状况不太稳定,总体来看,入库企业规模偏小。入库的新增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工业企业中,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共计40个,占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的8.3。在批零住餐及服务业企业中,批零住餐、教育、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企业占整个新增批零住餐及服务业企业六成以上。全年新兴产业企业新增较少,占比不到一成。

二、我市“三新”经济的发展状况

㈠“三新”经济的基本概念

所谓“三新”是指经济发展中新产业、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的统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是分别从经济活动性质、服务业载体形态、要素组合模式等方面,对新出现经济活动的总体描述。具体来说:

新产业是指应用新科技成果、新兴技术而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型经济活动,包括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直接催生的新产业,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二是新产品形成新产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工艺改造传统产品生成新产品,进而形成新产业,如智能制造、3D打印、智能交通等;三是新需求催生新产业,为顺应新的市场需求,应用科技成果和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分化、升级、融合,从而衍生出来的新产业,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

新业态是指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具体表现为:一是企业 互联,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如网络约车、共享单车、众包和众创平台等;二是产品 服务创新,商业流程、服务模式或产品形态的创新,如创业空间、车库咖啡、网上下单配送等;三是服务 延伸,提供更加灵活、快捷的个性化服务,如个性化定制时尚消费品、化妆品、服装等。

新商业模式是指为实现用户价值和企业持续盈利目标,对企业经营的各种内外要素进行整合和重组,形成高效并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